红色贵州
贵州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历时最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红军长征期间,足迹遍及我省68个县(市、区),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留下了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等大量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贵州不仅是中国抗战的后方,而且也是中缅公路的必经之地,成为盟军生死攸关的交通补给线。贵州还曾与“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两个令中华民族永世难忘的民族英雄,分别监禁在贵州的深山僻壤长达数年之久。
遵义
遵义是一座转折之城、会议之城,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历史的教科书中永远有它的一页。遵义会议会址历经岁月和风雨的洗礼,几经修缮,依旧保存得非常完好。陈列观里的史料、照片记载着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历程;红军当年留下的一纸一物,破烂的棉衣、磨黑的算盘、装谷的簸箕,则默默传递着当年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也在述说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艰辛。特别是那些写在门板上各种字体的标语,当年红军就是用这种方式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播下革命的火种,让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上燎原。当我们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一篇篇翔实的资料承载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遵义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因此而闻名。1964年底,毛泽东主席为纪念馆手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是解放以后毛泽东为革命纪念馆唯一的一次亲笔题字。
遵义会议会址,也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红军到达遵义,红军总司令部就住在这里,还有一些赶来参加遵义会议的同志也住在这里。
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一共召开了三天(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主要讨论和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领导与指挥上的经验教训,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烈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遥望1935年1月在遵义的普通会议室,举行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出奇制胜,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将中国革命的航船引向黎明。
遵义会议精神对于当代大大学生的启示
一、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发扬独立自主的精神
三、发扬抗挫折能力的精神
息烽集中营
旧址
红色贵州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