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军事文化——选修课 汉字与文化历史 期末作业.ppt姓名:
曾洋
学号:
06091029
院系:
经济学院
专业班级
经济(四)班
任课教师
刘海清
汉字与文化历史
——汉字与军事文化
军事现象作为人类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汉字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据统计,甲骨文中与战争有关的字,如兵器的戈矛、方国的夷羌、战时的射卫、俘虏的囚杀等,占总字数的8%,大大超过了有关衣(%)、住(占6%)、行(%)方面的字数。
一、反映的古代兵器状况的汉字
三、反映古代军事行动的汉字
二、反映古代防御武器的汉字
一、反映的古代兵器状况的汉字
分析汉语中兵器类基本词的构成与发育情况,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古代社会兵戎相见的全景图。它是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认识水平、社会矛盾、国家关系、征服自然、驾驭众生的真实写照。
苏新春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决定了当时的木石兵器的原始和简陋。夏代铜石并用,武器的制作工艺落后,数量不多。商代青铜冶炼业技术比较发达,戈、矛、刀等兵器开始使用青铜铸造。西周兵器多为青铜质地,出现了兼备戈、矛功能的戟和可刺可斩、便于近战的短剑。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兴起,武器的形制得以改进,出现了铁铸的剑、戟、刀、矛、匕首等兵器,强弓劲弩也开始装备军队。先秦时期的兵器状况,在汉字中得以充分体现。甲骨文中不少字形描绘了当时所用的兵器。
甲骨文的兵字,像一个人双手擎着一把非常锋利的武器—斤(即斧头),其本义即指作战用的武器(又称兵器),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等。引申为手持兵器作战的人—战士(又称士兵),如“兵强马壮”。进一步引申为指军队、军事、战争等义,如“兵不厌诈”、“兵荒马乱”等。
“兵”
“矢”就是箭。不过在古代,矢和箭的含义稍有区别:木箭为矢,竹箭为箭;现在则基本通称为箭。矢箭是用来射伤敌人或野兽的武器。甲骨文、金文的矢字,正像弓箭之形,箭头、箭杆、箭尾俱全,其本义即指弓箭,如“有的放矢”(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要有针对性)。由于矢与誓在古代同音,所以矢字有时也可借用为誓,如《诗经·卫风· 考槃》“永矢弗宣”(发誓永远不遗忘)。
“矢”
“癸”
“癸”读作guǐ ,本为象形字,本意为“三锋矛”,是上古兵器,交叉之形。后来被天干的第十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当“癸”字被借走之后,兵器讲的“癸”则又造了个新形声字“戣”(kuí )来代替,如《尚书·顾命》:“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其大意是:一个人戴着帽子,拿着三锋矛,站在东堂的帘前;又一个人戴着帽子,拿着另一种三锋矛,站在西堂的帘前。
“戈”
戈: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中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如:执戈上刃。——《书·顾命》称尔戈。——《书·牧誓》戈广二寸。——《考工记·冶氏》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戉”是“斧钺”之“钺”的本字,读作yuè 。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说文》:“戉,斧也。”如:《史记·孙武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其大意是:规则已经宣布,便要准备斧钺等兵器。
【戉】
这是“大动干戈”的“干”字。甲骨文像一根上头带杈的木棍子。在上古就是一种武器,如《韩非子·五※》:“执干戚舞”,即拿着武器起舞的意思。
“干”的本意是武器,由此而引申为“干犯”,而“干犯”再引申为“冲”,所以杜甫《兵车行》中“哭声直上干云霄”就是哭声冲云霄的意思。
“殳”是个会意字。金文上部分是一直弯柄的武器,下部是一时右手,就是手拿武器的意思。
“殳”的本意是一种武器,主要是撞击用,竹制,长一丈二尺,头上不用金属做刃,八棱而尖。如《司马相如· 定爵》:“弓矢御,殳矛守。”一个子涂过以“殳”作为其组成部分,往往与打、杀、撞击有关。如:殴、毁、擊等。
现在的“我”字是第一人称代词。但它的原始意义却是一种像锯齿似的锋利兵器,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上部朝左部分是三锋戈,中间是一条长柄。
《说文》:“我,施身自谓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字的原始意义完全消失,后世仅用它来坐第一人称代词,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还有“我方、我国”的意思,《左传· 庄公十年》:“春,齐伐我师。”
汉字与军事文化——选修课 汉字与文化历史 期末作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