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试验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或附着在载体上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凝聚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参加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凝集反应是经典的血清学反应,使用历史悠久并一直沿用至今。
1896年, Widal——诊断伤寒病;
1900年,Landsteriner——发现人类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凝集反应的特点
凝集反应的发生人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速
2、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阶段,反应较慢
实际上这两个阶段是难以严格区分的,所需的时间也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凝集反应的原理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离子层,构成一个双层离子云。在松散层内界和外界之间的电位差形成Z电位。溶液中的离子强度愈大,Z电位也就愈大。Z电位使颗粒相互排斥。当特异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Z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一起。
正离子
负离子层
负电荷
负电荷
抗原
㈠
负电荷
抗原
凝集反应的原理
①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
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集
凝集试验按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一、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凝集试验
其中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和抗球蛋白参与的凝集试验是两种特殊的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原理:
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常用的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
颗粒性抗原
凝集素
直接凝集反应
玻片凝集试验
方法评价:
定性试验,简便和快速,敏感度低
临床应用:
菌种鉴定、血清学分型、血型鉴定
Y
Y
Y
+
凝集试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