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文心在诗书本天成
——品读章剑华自作自书长篇诗文《春天的故事》
文/赵彦国
我一度认为:在当代多元文化交织繁复的绚烂背后,似乎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本土文化的传统根系正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而茫然不自知,当代艺术特别是传统的书画艺术急需一个与传统谱系链接与重建的过程。当代艺术家们正缺乏对主体精神的确立和张扬,或者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极度匮乏一种对人文修养的涵蕴和浪漫诗意情怀的酝酿。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倒不是其艺术本体发展到了极限,也不是时代气候之变导致了人心不古;更多的则是由于新时尚的出现促使了精英群体的志趣转移。精英缺席,精华何在?我们知道,在传统文化精英的学识修养中,诗词文赋的修养何等重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汉民族是一个诗性的民族。古诗文作为华夏文明的精髓,尤其崇尚“诗化”追求,也就是在所有“非诗歌”的文学样式中都要尽可能呈现诗的意味、诗的意趣、诗的意境、诗的情怀。这种深沉而浪漫的民族情怀恰恰筑基成中华传统的道德之根。因此可以说,缺少了诗意追求的文艺创作将怎样感动自我、感动观者?我们的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又将如何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下展开?
然而,我终于欣喜地发现,在这个缺乏诗意、缺乏诗情、缺乏诗人的当代艺术圈,仍有一些心灵的守望者们在劳作!看!他们在绘画上提出对“人文学养”的呼唤,在雕塑中提出“诗意塑造”的学说,这些无一不彰显出他们对艺术真谛的追寻和人文精神的向往。由此,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来品读章剑华的诗、书创作也就显得颇有意义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他个人诗、书艺术创作的分析与解读,正可呼唤一种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
章剑华作为一位主管全省文化事业的政府官员和文化艺术的践行者,其自身的诗、书创作正彰显出一个真正文化人应有的逸笔文心和诗意情怀。虽然他从不以诗人和书家自居,但这种谦恭态度的本身就与当下时风拉开了距离。
去年的冬天,雪下的异常之大。在春节长假过后的一个偶然机会里,我读到了章剑华先生的近作长篇诗歌《春天的故事》,这是他春节期间数日连续作战的发兴之作,也是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作。他动情地说:“我见证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前前后后,我们的青春年华和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它息息相关,内心有一股强大的感情洪流,真得是一吐为快啊!”
当我们品读《春天的故事》这篇恢弘巨制的时候,首先扑面而来的是诗人构筑的大气磅礴和坚毅壮美的深情。此作洋洋洒洒数千言,全然以一种鸟瞰式的视角再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
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史实,主题鲜明而强烈、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语言凝练有力、整体气势宏大,堪称集历史史实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完美之作。
全篇结构从“序”、“春风徐来”、“春潮汹涌”、“春满神州”、“和谐之春”、直到“尾声”共六大部分,由“春”之生发、成熟、飞腾的过程,渐构成一幅幅“山花烂漫”、“春意盎然”的和谐之景。开篇之“序”犹如饱含***的浓墨重笔,一下笔就拉开了波澜壮阔、绵延三十年的历史回顾,从而奠定了磅礴大气的整体格局。
五千年追溯,
一个古老民族的传说,
其名亦灿,其史亦煌。
二百年回眸,
一个泱泱大国的沉落,
其情既悲,其心既痛。
六十年足迹,
一条东方巨龙的觉醒,
其志也壮,其路也艰。
三十年过去,
一个世界强国的崛起,
其歌正亢,其劲正强!
其中连续几个
悠然文心在诗书本天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