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1
人在自然界
1)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王国里。他们时刻被大自然所包围并与之相互影响。人类呼吸的空气、喝下的水和摄入的食 物,无一不令人类时刻感知到大自然的影响。我们与大自然血肉相连,离开大自然,我们将无法生存。
2) 人类不仅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同时也在改变着大自然。人类把自然资源转变为各种文化,社会历史的财富。人类降服并控制了电,迫使它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服务。人类不仅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转移到不同的气候环境,也改变了他生活环境的地貌和气候并使动植物因之而发生转变。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直接依赖越来越少,而间接的依赖却越来越多。我们远古的祖先生活在大自然的威胁及破坏力的恐惧之中,他们常常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无法获取。然而,尽管工具不甚完备,他们却能同心协力,顽强工作,并总是有所收获。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中,大自然也发生了改变。森林被破坏了,耕地面积增加了。大自然及其威力被看成是和人类敌对的东西。譬如,森林被认为是野性的和令人恐惧的,因此人类便想方设法使其面积缩小。这一切都是打着“文明”的旗号进行的,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哪里建立家园,耕耘土地,哪里的森林就被砍伐。
4)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越来越关注的是在何处得到和如何得到生产所需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问题。科学与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已经使人类意识到了工业在改变地球的进程中对地质产生的重大影响。
5) 目前,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社会整体之间过去存在的动态平衡,已呈现崩溃的迹象。生物圈中所谓可替代资源的问题变得极为尖锐。人类和社会的需求,即便是简单得像淡水一样的物质,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清除工业废物的问题也变得日益复杂。
6) 现代技术的特征是生产和使用日益丰富的人工合成产 品。人们生产成千上万的人工合成材料。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尼龙和其他人造纤维把自己从头到脚地包裹起来,这些绚丽的织物显然对他们无益。年轻人或许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更关注的是外表,而不是健康。但是上了年岁之后,他们就会感受到这种有害的影响。
7) 久而久之,这些合成物质转变成废弃物,那些原本毒性不大的物质在自然循环中变为极其有害的物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如今都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难道是无法避免的吗?
8)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理性而明智地协调生产和对大自然的关爱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要依靠个人、企业或者某些国家的力量,而且要依靠全人类的力量。解决人与大自然关系危机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资源,以及其他尚不为人所知的宇宙中的自然能。
9) 但是,回到我们原先的主题上,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那些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物圈和谐的人类行为将会带来灾难,而这种灾难也许是全球性的。古代东方智者的话讲得真是恰如其分:朋友们,你要是亲近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用那永恒不变的规律永远呵护你!
春之生机
天地一片空寂。昨夜刚刚飘落的一场大雪,像白桦树皮那样洁白,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只留下一行我自己的足迹,仿佛缝在白布上的一行细密针脚。树上没有飞鸟的影子掠过,空中也没有一丝鸟儿的歌声。
一年中此时的太阳发出微弱的光线,懒洋洋地透过薄薄的云层,没有一丝暖意。几乎有一个星期了,我在威斯康星州的小屋里的气温还没有到过零度以上。温度计里的水银柱降到了底端。当我跺着脚取暖时,一个冷战传遍全身。然后我侧耳倾听,判断是否有动物活动。唯一听到的就是光秃秃的枝杈发出的声响,听起来就像牙齿打战的声音。
乍看上去,在这种深冬日子里,大自然似乎没有赋予它多少景致,森林看上去像一幅粗糙的蚀刻版画——单调,灰暗,毫无生气。在12月份,片片雪花飘落在屋前的草坪上,大雪狂舞,令你心旷神怡;而现在你只须刮除汽车挡风玻璃上的积雪。然而也有些微妙的美景——松枝上顶着的白尖,遥远的淡蓝色月光照在白雪上。但是在这深冬季节,与其说你在寻美,不如说你在寻找春天没有忘记留下的种种迹象。
要发现这些迹象并不容易。人们曾经相信,大自然每年冬季只不过是把大地打扫干净,这是一种每年一次的天启,它预示了一个神奇的万物复苏的春天紧接着要到来。老鼠们好像就从破烂儿堆中自然而然地跑了出来;青蛙和海龟从水塘中爬了出来,一场神奇的春雨让它们破卵而出;鸟儿也和别的动物一样发生了变化,以度过严寒的季节。
大自然应对寒冷的真实方法几乎和这些传说同样令人惊奇。冬季给野生动物两种选择:离去或者忍耐。在有些地方,陆地景观就像被踢倒了的一杯水,已经被腾空了。一群群的各种黑鸟、燕八哥和椋鸟聚集在一起,有十万之众,把许多树枝都压弯了。它们聚在一起要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在北美筑巢的鸟类中,三分之二都迁徙到了温暖气候的地方去了。
一亿只黑脉金斑蝶
新世纪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