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防治.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防治
张家杰韩洪珂
(兰州军区机关医院麻醉科甘肃兰州 730020)
【摘要】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术后苏醒期并发症之一。病人躁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增加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危险,严重时可引起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通过综合分析引起术后躁动的相关因素及对症处理,可预防和减少躁动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关键词】全麻苏醒躁动防治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389-02
全麻苏醒期躁动(EA,Emergence Agitation)发生于全麻苏醒期,多发生于拔管后15min左右,%,儿童约12-13%[1]。表现为焦虑,兴奋,躁动,有些患者表现为定向障碍,并出现行为反常,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躁动时,出现呼吸浅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循环系统不稳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当患者心功能较差或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EA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某些脊柱外科、脑外科、耳鼻喉科手术,EA如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影响手术效果。EA重在预防,要能根据高危因素来预测躁动的发生,从而进行预防性的早期干预,处理EA时,要小心谨慎,因人而异。本文就近年来有关EA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综述如下。
一、EA发生原因
(一)麻醉原因及预防措施:麻醉原因引起的EA,主要是由于全麻药物的后遗效应引起,全麻后苏醒期脑功能区功能恢复不协调,对各种刺激较为敏感,遂出现EA。
:抗胆碱类药物的应用与麻醉后的兴奋呈正相关,术前药物仅
用东莨菪碱、吩噻嗪类或巴比妥类,而没有并用麻醉性镇痛药,则可增加术后兴奋和躁动的发生率;如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阿托品可致术后谵妄。
,包括硫喷妥钠、咪唑安定、氯氨酮、依托咪酯,均有相关文摘提出可致苏醒期躁动。麻醉诱导药物与EA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用依托咪酯、氯胺酮、硫喷妥钠作麻醉诱导者,其术后躁动发生率高,%、% %,%,低于上述3种药物[2]。对于小儿,麻醉前口服地西泮和咪唑安定较单服咪唑安定小儿全麻诱导更稳定,麻醉后EA的发生率亦更低。七氟醚麻醉过程中辅以丙泊酚1mg/kg,可以显著降低EA的发生率。吸入麻醉药中七氟醚麻醉可导致的躁动发生的机会,但其具体机理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其可能机制为七氟醚溶解性较低,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容易出现躁动[3],研究表明,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后,以地氟醚持续维持,可以明显缩短术毕拔管时间,发生躁动的严重程度也大大降低[4]。七氟醚全麻下行MRI检查的小儿,麻醉诱导后静脉给予1μg/kg的右旋美托咪啶可降低全麻后躁动的发生率[5]。也有人发现,μg/kg舒芬太尼可预防雷米芬太尼麻醉后EA,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明显减少。
:术后使用催醒药常会增加EA的发生率,邓立琴等观察全麻术后躁动的225例病人,%,%,如果新斯的明合用多沙普仑,%。所以要严格控制

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7-12-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