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看新媒体时代新闻反转现象
【摘要】新闻反转,是一种失实新闻引发舆论关注,但随后被证实该新闻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层出不穷,损害媒体公信力、侵害受众知情权、浪费社会公共资源、滋生不良舆论。网络时代的新闻反转现象,呼唤媒体重拾新闻专业主义,维护新闻真实性。
【关键词】新闻反转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反转”一词最早出现于2013年年末,新华社盘点了当年发生的新闻反转事件,随后被多家媒体转载。从2013年起,每年年末,媒体都会盘点该年度发生的新闻反转事件。这些反转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滋生大量不良舆论。
一、“反转新闻”的报道特点
通过梳理2013年至2016近四年来媒体评选的反转新闻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反转新闻与妇女、儿童、老人、患者、访民等弱势群体有关。这些反转新闻呈现如下特点:
,多来自社交媒体
绝大部分反转新闻为单一信源,且信源来自社交媒体。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唯一信源为网友在论坛发布的网帖《有点想分手了》,由于这篇网帖涉及城乡差异、婚恋观等热点话题,因此被部分传统媒体报道。在专业新闻采编流程中,一条新闻需要有多个信源相互佐证,记者要对报道进行多方求证、核实,
“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这条新闻信源的单一性为后来该新闻的反转埋下伏笔。
因争议性话题具备更高关注度与点击量,因此城乡差距、社会阶层分化、医患冲突等敏感议题更容易被新媒体采用。但争议性话题本身即存在事实模糊、观点偏激等问题,新闻事件一旦被贴上具有争议性的标签,即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力,在社交媒体的分享评论机制作用下实现“病毒式”传播,这种事实模糊、观点偏激的新闻报道大范围传播,极易造成新闻反转。
人为策划容易造成新闻失实,引发新闻反转。有些新闻事件本身完全由人为策划,如“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事件”就来自于雨伞厂商的人为策划。有些新闻事件确实真实发生,但记者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通过新闻策划的方式左右事实发展。如“200余村民联名驱离8岁艾滋男童事件”,这名8岁的艾滋病男童的确存在,但200余人的联名信却是记者为了引起社会关注,人为策划的结果。自媒体模糊了新闻报道和广告软文、小说故事等其他类型文体的边界,造成了人为策划类新闻事件的泛滥,损害了媒?w公信力。
二、新闻反转现象的成因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的新闻阅读习惯呈现出碎片化、移动化、浅阅读的趋势。一些媒体为迎合受众,刻意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话题度,放弃“把关人”责任,通过刻板印象采写新闻,将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标签化,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同时,受众缺乏媒介素养,容易受到
“意见领袖”的影响,客观上助长新闻反转现象的产生。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类人或事物形成相对固定、笼统而概括的看法或成见。1922年,由美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刻板印象影响新闻报道和网络舆论的客观、公正。刻板印象简化了对新闻的认知过程,忽视单个新闻事件的鲜明个性。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如果仅凭刻板印象,忽视对新闻事实的采访求证,忽视新闻事件的个性特征,就无法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客观的报道,造成先入为主的失实新闻,为新闻反转埋下隐患。
在“老外
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看新媒体时代新闻反转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