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摘要】本文由2012年底两则医患新闻报道,探讨新媒体时代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困境及相应的对策。新媒体时代复杂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几大难题:一是零时间信息生产对新闻时效性的重新定义,二是公民记者成为影响新闻场域的新兴力量,三是新媒体浮躁氛围下寻求存在感。要解决这些问题,重构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从传媒业、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标准与伦理等多个向度做出努力。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报道
2012年底,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新闻和“89天婴儿死亡”事件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一些新闻媒体的表现也引发人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新思考。面对新媒体时代错综复杂的传播环境,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坚守的困境。如何创新方法,回归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真谛值得学界和业界认真思考。
一、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源起于美国,学者盖伊?塔奇曼认为它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①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新闻界》正式提倡媒介专业化。②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最早在20世纪初便有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新闻专业主义有两大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③它尤其强调新闻业的职业规范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当今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
二、两则医患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失守争议
笔者认为,考查这两则新闻报道是否出现新闻专业主义失守需还原报道过程本身。可将事件及报道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报道前期,分析媒体对事实与议题的选择与加工;二是报道后的舆论期,主要考查新闻媒体如何应对升温的正向或质疑舆论。
1、央视“最美乡村医生”报道
(1)报道前期――新闻事实欠全面。12月8日、9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新闻中播报新疆特克斯县乡村医生送小孩就诊的故事。随后,该新闻引起众多网民质疑。但最终在网民的主动寻找证据进行解释中该新闻真实性得到证实。
回溯该事件的产生和央视的报道,不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央视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欠全面。受众因为存在地域和知识背景等的差异,对新疆特殊地势并非都熟知,而新闻中并未对此做附加解释与说明。
(2)舆论期――遭遇质疑时的解释缺失。报道出现后,有网民对新闻事实提出质疑,而面对众多质疑央视并未直接回复。随后特克斯县外宣办主任田浩称出现质疑的原因是网民对新疆不了解而产生误解,新疆山友救援队长杨军10日发微博证实田浩的说法并在微博上公布了相关示意图。整个舆论期可概括为“网民质疑――央视沉默――网民求证――央视沉默”,央视在报道遭遇质疑过程中的一定程度上的“失语”表现使人们开始怀疑其新闻专业主义的实际践行。
2、“89天婴儿死亡事件”报道
(1)报道前期――事实未经核查。12月15日中午12时左右,在盐城市射阳县射阳港桥十字路口,发生一起严重车祸,23岁的母亲当场死亡,89天的男婴巴成轩被紧急送往射阳人民医院抢救,但最终死亡。12月18日人民网发题为《男婴遭遇车祸受伤送医医生以先挂号为由拒急救》的报道,而后许多媒体和微博大V纷纷转发和评论。但男婴死因到底如何,众多媒体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核查与挖掘。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