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文创,绝不是“文化”与“创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产业背景上的乘积。文化创意的核心,既不是“眼球”也不是“注意力”,而是真正从文化的意义上迸发出“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才是不断推进未来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的力量源泉。对于中国博物馆的文创事业来说,2016年绝对称得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正如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指出的那样,这一年,中央各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及《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这昭示着我们国家的博物馆事业正在面临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并将日益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一环。我们甚至可以这样预言,对于下一个阶段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来说,“文创”会是一个至关重要且无法绕过的话题。
星火已然燎原,格局正待打开
2016年是上海博物馆迁址人民广场二十周年,同时也是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成立二十周年。谈到上海博物馆的文创工作,现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杨志刚提到这样一个词:星星之火。上海博物馆绝对是中国博物馆文创领域的先行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其关于文创的星星之火就已经点燃――上博开创性地在博物馆内设立了一个艺术品柜台,并从这一个柜台开始探索文化商品的经营之道。1996年又斥资200万元成立艺术品公司,不断开发经典、精致、亲民的文创产品。杨志刚说,时至今日,由上海博物馆研发并销售的各类文化产品已达2万余种,不仅如此,上博的文创部门还对外承接礼品设计、文物修复、字画装裱等业务,全国很多博物馆都与上博的艺术品商店有密切的交流与往来。他用四个
“化”来概括上博在文创领域的成功经验:品牌化、经典化、艺术化、民族化。“这是上博基于实际工作经验,逐步提炼凝练出来的。在将来,也将以这样的角度继续思考并探索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未来。”
“文创文创,突出的是一个创意,为什么要强调人才,因为只有好的人才才会有好的创意。文创要可持续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为什么要跨界合作,其实就是要解决一个人力资源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上海博物馆首先将重点瞄准了几个高校,如同济、华师大、上大、视觉艺术学院等,努力促成博物馆与从事艺术设计师生的合作,让他们加入文创的舞台。同时,上博也积极同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从更高的层次上拉动文化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事实上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我们要做的,应当是有意识地通过结构性的改变、供给侧的改变,来对这种需求予以满足,不断提高艺术品的内涵与形式。”杨志刚说,不仅是本土文创要跨界合作发展,还应当将目光投向世界更广阔的舞台。“要特别注意借鉴迪斯尼、漫威等娱乐巨头利用品牌文化,在多栖衍生产品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打开眼界、打开心胸、打开格局,要向社会方方面面去学习,要探索合法授权,应用版权文化,品牌故事,为我们的博物馆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博物馆文创必须面向当代,同时回归生活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博物馆是记载着过去,但是从设计的角度,我们必须面向当代面向未来,这当中需要有一个桥梁,来形成一些嫁接的关系,让博物馆中所展示的这些东西,受到现代观众的理解与喜爱,在我看来这就是博物馆文创设计中所必须解决的关键一点。”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导师杨文庆说。博物馆衍生品制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形以体神,器以载道,是传承和教育,让更
让文物“活”起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