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
钱劲英(东北林业大学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062-02
变态反应性鼻炎简称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系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变态反应为一类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即由于反应过强而导致的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有鼻痒、喷嚏、流涕和鼻塞。不同类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许多疾病,如营养不良、寄生虫病和各种传染病等日益减少以至消灭,而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却日渐增多。过去40年间,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明显增长。变应性鼻炎患者约占工业化国家人口的20%,在我国中心城市的自报患病率达12%[1]。据世界卫生组织“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工作小组指出“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疾病,累及全世界10%-25%的人口”,并认为“这个数字很可能低估了该病的真正患病率”。故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变应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花粉症即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两类。变应性鼻炎属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亦称I型超敏反应。当特异性抗原进入特应性个体后,机体内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并附着于介质细胞的表面,机体即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该机体时,此抗原则与介质细胞表面的IgE“桥连”,并激发细胞膜产生一系列生化变化,破裂并脱颗粒。从被排出的颗粒中和细胞内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缓激肽等,这些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病理变化,机体处于发敏状态,临床上表现为喷嚏、清涕、鼻塞、鼻痒等典型症状。
根据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其治疗原则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宣教。避免暴露于变应原是其理想的防治措施,但通常难以做到。以第2代抗组胺药物、,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异性免疫治疗,即给予患者逐渐增加剂量的变应原提取物(变应原疫苗),使之达到一定剂量,以有效地改善暴露于该变应原而引起的相应症状。
:组胺和白三烯是参与变应性鼻炎炎性反应的重要介质,临床需要有针对性的快速起效的药物,同时针对迟发相反应的炎性介质,也需要选择相应的拮抗药物,提示拮抗组胺和白三烯生物学作用的药物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重要意义。
: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抗组胺药物,是对H1受体起灭活作用的反义激动剂,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而阻断组胺的生物学效应途径,又称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控制鼻痒、喷嚏和流涕等速发相变应性症状,通常对鼻塞症状的疗效不佳。根据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将抗组胺药物大致分为镇静作用显著的第一代和相对而言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主要包括:氯苯钠敏、苯海拉明、溴苯钠敏、曲普利啶和异丙嗪等,由于药物的中枢镇静作用和抗胆碱作用,可使患者产生嗜睡、视力模糊、口干和尿潴留等副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已有近30年的历史,主要包括咪唑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