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蒹葭
蒹葭
宛在水中沚。
教学
重点
思考
练习
教学
目的
艺术赏析
朗读欣赏
作品
简介
背景
简介
内容
述评
资料链接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周朝时诸侯国名,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蒹葭(jiān jiā): 芦荻,芦苇。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
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
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
从之,
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
凝结成
这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那一边
溯洄
逆流而上
追寻他
顺流而下
宛然,真好像
干
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升,高
水中小洲,小岛。
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水边
迂回曲折
水中的沙滩
退出
教学目的
《诗经》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诗经》的主要内容;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能够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艺术成就。
返回
教学重点
1.《蒹葭》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体会“在水一方”的意境之美。
2.《蒹葭》中意象的时间、空间变化。
返回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多为民歌;“雅”有《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四十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在内容上,《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重在反映并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交叉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返回
背景简介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指今汉水中上游陕西省南部地区,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
一是“‘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礼制。”
二是“招贤”的。“伊人”即“贤才”。
三是“爱情”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
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的。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就难以最终定论。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开去,看看它的意境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返回
内容述评
一、作为爱情诗: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
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深秋清晨,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第二层,(三、四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第三层,(五、六句)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
第四层,(七、八句)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境: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一方、可望难即的企慕追寻情境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二、连类生发:一个表现人类悲剧处境、悲剧心态的艺术范型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它具有无限的象征空间,都可以连类生发,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
“在水一方”由三个要素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
伊人:贤人、友人或者恋人,若再连类升华,还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以至于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等等。
“河水”:高山、深堑、宗法、礼教,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其他种种障碍。
追寻者:多种相应的角色。
如此一来,《蒹葭》一诗的整体内涵,就应当说是世间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的艺术写照,而“在水一方”则是表现人类悲剧处境(当然人类还有喜剧处境)和悲剧心态的一个艺术范型。在这里,追求精神是可佳的,但结果是可悲的,前途是
大学语文《蒹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