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研究【文献综述】.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研究
专业班级: 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奇怪的句子,它的词语搭配、语法结构等等,似乎都显得很陌生,似乎背离了传统语言的应有之路。这些现象的产生,甚至引起了人们对汉民族语言的担忧。有人呼吁,要捍卫汉语, 要防止语言异化, 强化规范。然而,这些现象其实只是语言的一种表现技巧,是语言的一种陌生化现象。
以此为背景,我尝试着对该论题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以求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性特点。
语言的陌生化是指语言使用者运用新鲜的词语和有悖于传统的表达方式, 故意造成的新鲜感, 也是语言的异化和更新。[1]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是本世纪初俄国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等人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 它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根据什氏的解释, 诗歌的目的就是颠倒习惯化的过程, 使我们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 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2]
什氏认为, 日常消息性语言即普通生活语言以传达实用信息为目的, 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 而“陌生化”则是“损坏”语言的一般“标准”, 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 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 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3]
这种“陌生化”效果,表现在文学语言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往的研究者对于“修辞”这个概念都有着自己的解释或侧重点,但我比较认同吴礼权对修辞定义的看法:所谓
“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4]
所谓“对语言进行有效的调配”,是指“对某一种语言中各色形、音、义的词语与各种句式等的调遣、配置,让各种语言材料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适得其所。”[5]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修辞是一个在长期的社会语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范畴,是一个历时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修辞”在我国古代是两个词(或字)。在古文献中,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最早见于孔子的话。《周易》记载,孔子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后人对“修辞”有多种解释。《说文解字》说:“修,饰也。”“辞,讼也。”唐代人孔颖达解释说:“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也就是说,“修”就是“修理”,“辞”就是“文教”,“修辞”就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即提高自身的言谈举止等外在素养水平。显然,这与现代人对“修辞”的界定有一定距离。自先秦时期至20世纪初,在我国,人们对修辞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修辞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演化。1926年王易《修辞学》一书提出修辞学是研究表现文章内美之学。这种观点反映了我国修辞观念上悠久的美辞观传统。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由修饰观而来,炼字炼句、精雕细琢的结果就是使语言美。20世纪60年代,张弓所主张的“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问道九霄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