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定义
烂喉痧是外感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温
热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
等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
“烂喉痧”、“烂喉丹痧”
“丹痧”
“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疫疹”、“疫痧”
“时喉痧”
(二)历代医家对烂喉痧的认识
《金匮要略》:“阳毒”
《临证指南医案·卷四·疫门》:“喉痛,丹疹,舌如
珠,神躁暮昏”可认为是本病首次较可靠的病例记录。
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是论
述本病的专著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温热时毒
(二)病理
病理要点
。
,上攻咽喉,外窜肌肤为主要病理变化,
,痧毒炽盛可燔灼营血,内陷厥阴,甚至内闭外脱。
。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烂喉痧的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每有与烂喉痧病人密切接触的病史。
3、本病的临床特征是:起病急骤,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舌红绛起刺状如杨梅。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24小时内出现丹痧,最早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一般在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红色小点,点疹之间呈一片红晕。当丹痧遍布全身后,发热便逐渐降退。丹痧消退后有脱屑,但无色斑痕迹。
(二).烂喉痧的治则治法
初期-辛凉清解,透邪外出
肺胃热盛-清泄肺胃邪热
清泄热毒中期-清火解毒阳明腑实-苦寒攻下
热毒陷入营血-清营凉血
气营(血)两燔-清气凉营
(血)
后期-滋养营阴为主,兼清余邪
(三).烂喉痧的分型辨治
【临床表现】初起憎塞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欠润,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
【病机分析】温热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治疗方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代表方剂】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玉钥匙(《证治准绳》)
生山栀9g 香豆豉9g 香银花9g 苏薄荷3g 牛蒡子9g 粉甘
草6g 白僵蚕6g (磨冲) 连翘壳9g
芦根30g 灯芯二十寸竹叶3g
16烂喉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