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朗读课文~
小松
作者介绍……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
自小刺头深草里,
(小松刚出土,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深的草堆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
时人不识凌云木,
(但那时有人不认识这些能够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一直等到这些凌云树长高长大。)
翻译!
赏析> <
这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长的托物讽喻诗。头一二句,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一个“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它的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其他小草根本无法企及的。经过它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而今渐觉出蓬蒿”,是说慢慢地慢慢地它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了一筹。三四句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大人物往往不能慧眼识人,在小人物还胸怀凌云志的时候便将他选拔出来,感慨的是,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
小松 杜荀鹤 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