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安徽宿城一中
蔡翔制作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雨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课文导入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今译] 梧桐在下霜后枯死了一半,鸳鸯白了头的时候忽然失去了伴侣。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又句《半死桐》。据刘肃《大唐新语》,安定公主的丈夫死后,夏侯铦说:“梧桐半死”。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也说过“半死梧桐老病身”。把夫妻两人喻为一棵梧桐,把死去其中的一方喻为梧桐半死,是非常形象的。鸳鸯头白,本是自然现象,但这里却比喻夫妻年老、头发皆白的意思。此句盖用《北梦琐言》中徐月英诗:“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但熔化无痕,宛如已出,而悲惋之情,确能摧人泪下。
名句点拨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作者简介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
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
背景简介
“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察”指的是“察举”,这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由丞相、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吏作为推荐人,向中央政府荐举品行端正的人去做官。又根据被荐举者的个人情况(品行、才能)分别给予各种科目的名称,如孝(孝子)、廉(廉洁)、贤良方正(品行端正)、贤良文学(才能优异)、秀才等。这是西汉时期做官的一条重要途径。想做官的往往求人
课文链接
察举
荐举,实际上被荐举的人中不少人是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产生的,并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当时有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秀才不识字。孝子赶出爹,民谣是对这种察举制度的莫大讽刺。
到了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有了重大改革,首先规定被荐举的人一定要年满四十岁,二是被荐举的人要经过
考试后才能做官,三是规定郡守和国相按二十万人口选举一人的比例,每年荐举孝廉(这时两科合并了)若干人到朝廷参加考试,,仍保留汉代的这种察举制,但办法和名额已不尽相同了。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编者萧统(501-531),武帝长子,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昭明文选》是萧统招聚文学之士编纂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十八类,七百五十二篇。所选多大家之作,时代愈近入选愈多。其中以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多选
昭明文选
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陶渊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则入选较少。作品划分的类别,则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文选》。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之说。
本文选自《文选》卷三七, “陈”是陈述的意思,表,是一种体,一种奏章,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
奏章(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称”书”, 到了汉代, 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 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解题
安徽宿城一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