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方哲学史脉络.doc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之前:
米利都学派:包括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分别认为世界本原是水,不确定的无限制者和气,他们的思想具有独断性但却是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最终本性的问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基础,而且提出了形式的概念(米利都学派形成了原初物质或质料的观念),对柏拉图哲学有重要影响。
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处于流变之中,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提出了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巴门尼德和芝诺属于埃利亚学派,信服逻辑推理而非感知,认为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一,one,变化和多样性在他们看来都只是一个幻觉。恩培多克勒否定一的观念,提出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时多(土、气、火、水),并认为拖动变化的力是爱和恨。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心灵的概念,认为实在的本质是由心灵和物质构成。
原子论: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德谟克利特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思想也是原子的运动。除了自然秩序以外,德谟克利特还关注其他两个哲学问题,即知识理论和伦理学。
随着伦理学成为哲学最关注的问题,哲学走到了一个分水岭。智者派和苏格拉底关注的问题从自然转向人类、道德和伦理。
智者派主要是怀疑主义,相对主义,不相信有真理存在,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认为不存在任何真理,而塞拉西马柯认为有力即有理。
苏格拉底批判智者派,通过论辩,坚定地追求真理,为确定的知识寻找基础,将知和行联系起来,认为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美德。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提出了灵魂或心灵,要追求善的生活。知识理论:思想的助产术和强调定义的重要性。道德哲学:知识就是善,恶行即无知。
柏拉图(著作可以看)
知识理论:洞穴理论,线段理论(想象、信念、思想、完善的理智)和理念论(善的理念,存在于神的心灵,事物和理念相分离,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模仿,知识就在于对适当理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道德哲学:灵魂包括理性、精神和欲望三部分,恶行的原因是无知或遗忘,恢复失去的道德是通过回忆、感性经验之间的矛盾和导师,作为功能之实现的德行包括节制、勇敢、智慧和正义。
政治哲学:国家中的三个等级(劳动者——欲望、保卫者——精神、统治者——理性),哲学王,理想国的衰败(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宇宙观:德穆勒以理念为原型,从容受者中塑造出事物。
亚里士多德(著作可以看)
逻辑学:范畴和推理的起点(主词和谓词,即实体和范畴),三段论(第一原理)。
形而上学:界定形而上学的问题(研究存在着的实体和实体由之而形成的过程),作为事物的首要本质的实体(事物的本然性质和偶然性质),质料和形式(实体是质料和形式的合成物),变化的过程(四因: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潜能与现实(现实相对于潜能的优先性),不被推动的推动者(作为目的因,不被推动的推动者也就成了世界的动力因,即世界的灵魂奴斯和可理解的原则)
人的地位: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物理学(自然的过程就是质料从一个形式到另一个形式的持续转化),生物学(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两者不能相分离),心理学(理性灵魂,积极理智即不动的推动者)
伦理学:目的的类型(工具性目的和内在目的),人的功能(灵魂的正当运作,与德性相一致的灵魂活动),作为目的的幸福(幸福就是善的代名词,就是灵魂按照美德或德性活动),作为中道的德性(德性就是

西方哲学史脉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5872037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