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天下第一楼》
人物
卢孟实--福聚德掌柜的。
唐德源--福聚德老掌柜的,也是东家。
唐茂昌--唐德源的大儿子。
唐茂盛--唐德源的二儿子。
常贵--福聚德的堂头。
罗大头--福聚德的烤炉的。
王子西--福聚德的二掌柜。
玉雏儿--卢孟实的相好,胭脂巷的妓女。
李小辫--福聚德的灶头。
修鼎新--福聚德的"瞭高儿"兼帐房;前为克五的"傍爷"。
克五--某王爷的后代,食客。
成顺--福聚德的徒弟。
福顺--福聚德的徒弟。
福子--唐茂昌的"跟包的"。
警察、宫里包哈局的执事、中人钱师爷、总统府的侍卫副官、瑞蚨祥的四爷、胭脂巷的女人、送花的伙计、食客等。
第一幕
时间 1917年。夏。
地点前门外肉市"福聚德"。
正阳门(又称前门)外,堪称"天子脚下",人口稠密,市井繁华,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店铺、茶楼、戏院、摊位鳞次栉比。白天人群熙来攘往,入夜灯火辉煌,历经五百年繁盛不衰。
就在正阳门外,俗称前门大街的东边市房后面,有一条胡同,叫肉市口。每天早上天色微明,肉市就热闹起来,本来不算宽的街道两边,埋着沙马杆子,塔着棚子,里里外外摆满了卖猪肉的肉杠子,上面摆着从东四、西四"汤锅"挑来的鲜猪肉。到这儿来买肉的有附近饭馆里的采买,宅门里做饭的厨子,小户人家的主妇,偶尔也有宫里御膳房的太监。讨价还价,你买我卖,声浪纷然。到十点钟左右,肉尽人散,这里酒肆、茶楼的买卖开始兴旺起来。内城里的旗人刚起身,提笼架鸟,带着仆从,结朋携友来喝茶、聊天、听评书,一坐就一天。转眼就到了傍晚"饭口"的时候,肉市口里又换了另一番情景。原来,就在这条小胡同的两边儿,一家挨一家地开着密集的饭馆子,每家馆子都有独特的风味佳肴:正阳楼的涮羊肉、大螃蟹,东兴楼的酱汁鲤鱼,烧饼王的吊炉烧饼,天泰馆的小米粥……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声噪京城的烧鸭子(直到解放前后才叫做"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就坐在这肉市口里。
道光十七年,一个操着山东荣成口音的唐姓后生,在正阳桥头,御用辇路的石板道旁,用两块石头支一条案板,摆了一个卖生鸡鸭的小摊儿。他为人和气,买卖公平,生意越做越精,直至用一枚枚辛苦钱在饭庄林立的前门脸儿买下一小块铺面房,立下他的百年基业。
如今,福聚德老唐家的家业已经传到第三代。门脸儿正中门楣上并排挂着三块匾,"福聚德"居中,"鸡鸭店"在右,"老炉铺"在左。这时的福聚德身兼三职:烧鸭子、生鸡鸭、"苏盒子"(当年人们吃春饼的各种熟肉,切好摆放在特制的木盒里,故而得名)。前厅左边摆着两只大木盆,是烫鸭毛用的,赶上旺季,大木盆里边热腾腾地装满开水,旁边坐满了人,一个个手脚麻利地拔着鸭毛。沿墙根,一排木架子上挂着开好生的鸭胚子,那鸭子都吹好了气,抹上了糖色,一只只肥嫩白生,十分好看。前厅右边是福聚德的百年烤炉,红砖落地,炉火常燃。炉口有一副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银钩常吊百味鲜。横批:一炉之主。这是福聚德里最富神秘色彩的一隅。当年这座炉和烧鸭子的技术是店里的最高机密,坐在曲尺形柜台后面的帐房和二掌柜,除去支应柜上的事,就是牢牢地盯着烤炉,不许任何人靠近。
走进二道门是一个敞堂,两边分别是库房、柜房和开生间,后来又加了两间"雅座儿"。敞堂正中是一面描金富贵花的影壁,前面有个养活鱼的大鱼盆,后边有门通向"热炒"的厨房。(第一幕时除了影壁,其他的还都没有)
幕启时,正当饭口。肉市口里热闹非凡,各家饭庄子的厨灶正在煎炒烹炸,跑堂儿的招呼着客人,食客们磕杯碰盏。这几天,酒肆、饭庄的生意特别好。清朝的最末一个皇帝,在"子民"们"帝制非为不可,百姓思要旧主"的呼声下,由张勋保驾,又坐了"大宝"。紫禁城内外的遗老、遗少们顿时兴奋起来,翻腾出箱底里的朝衣,续上真真假假的辫子,满大街跑的都是"祖宗"。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表示心情愉快的惟一形式就是"吃",所以,肉市口里回光返照般地闹腾起来。
二掌柜王子西站在福聚德大门口,朝对过儿元兴楼饼铺,用手比划着。(此时,福聚德里还没有面案,饼和烧饼都是外买)
王子西(比划着)荷叶饼,二百块!来人,去西边取十个烧饼,要热乎的。
【小徒弟福顺应声从王子西手里接过两个竹牌子,一路小跑下。
【一个身穿号衣的警察边喊边上,手里拿着一卷皱巴巴的旗子。
警察挂龙旗!挂龙旗!二掌柜的,你们怎么还不挂?
王子西嗨,昨儿找了一宿,今天说去估衣铺定一面,由抽不出人来。
警察得了,我卖你一挂吧。(抽出一面)留神!马粪纸糊的。(端详着王)您这辫子怎么瞅着那么假。(用手去揪)
王子西(叫起来)哎!得,您行好吧,这包炉肉丸子您拿回去熬白菜。
【警察接过肉,又叫喊着走了。
王子西(试着劲揪了揪脑后的辫子)本来就是马尾巴续的。
何冀平《天下第一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