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
可溶于油脂中,摄取后会储存于体内,较不容易受光、热、氧气破坏。主要有4种: 维生素A、D、E、K。其特点为:
①化学组成仅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②仅溶于脂肪和脂溶剂;
③在肠道随脂肪经淋巴系统吸收,大部分储存在脂肪组织,由胆汁少量排除;
④可以在肝脏等器官蓄积,排泄慢,过量可以引起中毒;
⑤短期缺乏用一般血液指标不易查出。
水溶性维生素:
易溶于水,易被人体吸收,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B族维生素有:B1(硫胺素)、B2(核黄素)、B6(磷酸吡哆醛)、B12(钴胺素)、烟酸(尼可酸)、泛酸、生物素等。其特点为:
①组成化学元素除碳、氢、氧外,还含有氮、硫、钴等;
②不在体内储存,当机体内这些维生素充裕时,多余部分便可通过尿液排除;
③构成机体多种酶系的重要辅基或辅酶,参与机体糖、蛋白质、脂肪等多种代谢。
④正常膳食不会引起维生素过多中毒,药物补充超出供给量标准数倍会引起过多症,严重时会出现中毒症状;
⑤血或尿样中的标记物可检测其代谢状况。
3. 微量维生素
维生素F:即不饱和脂肪酸,可防止湿疹及皮肤病。维生素P:帮助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胆碱:又称胆素,主司神经传达,供给脑细胞营养,预防脂肪在肝脏中堆积成脂肪酸。肌醇:与胆碱结合成为卵磷脂,能供给脑部细胞营养,代谢脂肪胆固醇。
(一)水溶性维生素
(VA)和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
维生素A(retinol)又名视黄醇,天然的维生素A有A1及A2两种形式,是不饱和一元醇类。
A1存在哺乳动物及咸水鱼的肝脏中,又称视黄醇(retinol),A2又称3-脱氢视黄醇,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维生素A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包括视黄醇、视黄醛(retinal)和视黄酸(retinoic acid)。
与类胡萝卜素一样对热、酸、碱稳定,一般加工防烹调方法不会引起破坏,但易被氧化,高温与紫外线可促进这种氧化破坏,若与磷脂、VE和VC及其他抗氧化剂并存则较为稳定。
,维持正常暗适应能力,维持正常视觉。眼的光感受器是视网膜中的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在这两种细胞中都存在着对光敏感的色素,而这些色素的形成和表现出生理功能均有赖于适量维生素A的存在。暗适应时间长短决定于照射光的波长、强度和时间。若将光照条件固定,则暗适应的快慢决定于机体内维生素A的充足与否。若维生素A充足,则视紫红的再生快而完全,若维生素A缺乏,则视紫红的再生慢而不完全,于是产生夜盲症。
。近年来,通过体外实验证明肝脏中存在着一种含视黄醇-磷酸-甘露糖的糖脂,说明维生素A可能通过糖基转移酶的作用,影响黏膜细胞中糖蛋白的生物合成,因此维生素A不足可以影响黏膜的正常结构。
,促进机体的生长和骨骼的发育。
,其合成与VA有关,故有增加机体抗感染的作用。
,从而有防癌作用。
首先出现暗适应能力降低以及夜盲症。然后出现一系列影响上皮组织正常发育的症状,如毛囊角化症。皮肤出现棘状丘疹,异常粗糙。引起干眼病。此病进一步发展,则可成为角膜软化及角膜溃疡,还可出现结膜皱折和毕脱氏斑。此外,由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角化和失去纤毛,可使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易被细菌侵袭,特别是儿童可因此而引起支气管肺炎,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主要症状为厌食、过度兴奋、长骨末端外周部分疼痛,肢端动作受限制,头发稀疏、肝肿大、肌肉僵硬和皮肤瘙痒症。
维生素A中毒还可使肝脏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导致肝细胞坏死、纤维化和肝硬化。
每人每天摄入75000~500000 IU(22500~150000 μg)3~6个月后,即可出现上述中毒现象,但大多数系摄入纯维生素A制剂引起,通过普通食物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天然VA只存在于动物体内。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蛋类及鱼卵是VA的最好来源。VA原(VA的前体)类胡萝卜素,广泛分布于植物性食品中,其中最重要的是β-胡萝卜素。
红色、橙色、深绿色植物性食物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如胡萝卜、红心甜薯、菠菜、苋菜、杏、芒果等。理论上1mol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分解成2molVA,
但由于胡萝卜素有吸收利用率远低于VA,实验证明,就其生理活性而言,6μgβ-胡萝卜素才能相当于1μgVA。β-胡萝卜素
维生素的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