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的感性观察与理性评说-企业管理论文
“网红”的感性观察与理性评说
章睿文
或以俊俏的脸庞,或以搞笑的动作,或以幽默的语气,或以犀利的思想……,借助于网络虚拟世界这个无边无际的平台,任何一个凡俗之躯或者无名之辈都可以在为网民制造乐点、引爆笑点与消除痛点中聚拢和圈起日渐庞大的粉丝,并得到后者近乎狂热地崇拜、模仿与追随,甚至真金白银的赞誉打赏,由此产生了互联网世界一个全新的群落——“网络红人”。更为重要的是,“网红”在引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竞相追逐与下注的同时,还以其独特的力量撬动了品牌传播的杠杆,构建了极具个性的产品营销渠道,甚至引领与创造着崭新的商业模式。自然,作为社会与商业正能量的载体,人们希望“网路红人’’能够走得更远。
商业网红vs社交网红
10多年前,摆出夸张姿势、展露自信面容的芙蓉姐姐的照片被网络拍客上传到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猫扑网站上,迅疾引起网友的强势“围观”,芙蓉姐姐也很快爆红网络。继芙蓉姐姐之后,凤姐、小月月等人相继走入人们的视野,并组成了“网红”。
与第一代“网红”出现仅仅相隔了不到5年时间,微博大V的兴起将“网红”。除了郭美美、干露露这些当时最为著名的“网络红人”外,那些主打美色经济的秀场主播们也极尽自己之能事抢占“网红”的风头。不过,伴随着层出不穷的负面事件上演,“网络红人”顺理成章地与低俗媚俗绑定到了一起,“网红”一词也被彻底贬义化,并开始引起大众的不屑与反感。
互联网技术似乎总在演绎着形势比人强的历史。伴随着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更多自媒体平台的出现,“网红”诞生的渠道变得更加畅通起来,除了像“张大奕”、“Papi酱”、“skm破音”等一些著名“网红”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网红”人数已突破百万。当然,与以前不是恶搞就是低俗完全不同,“网红”不仅以青春靓丽的面容出镜,而且洋溢与释放出诙谐幽默的娱乐情调,不少还展现出前卫性的思想锋芒,由此也强力蜕掉了公众投射到“网红”身上的贬义化标签。
由于既能充分利用博客、微博这些前两代“网红”曾经站立的社交平台,更能尽情玩转直播与短视频等更为立体性和互动功能强大的社交工具,“网红”所彰显出的“吸粉”能力都令其前辈们所望尘莫及。如“Papi酱”聚拢的微博粉丝数高达1200万,其微信公号的浏览量几乎每篇都是“10万+”,,平均每集播放量近753万次;张大奕所拥有的微博粉丝数达到了400多万,“天才小熊猫”名下的活跃粉丝为500多万,“同道大叔”的微博粉丝达到了780万,“skm破音”在微博上的粉丝也有108万粉丝关注。为了增强自己对粉丝的黏性和进一步扩大粉丝阵容,许多“网红”每天至少要花两三小时的时间与粉丝进行频繁的互动,甚至通过小规模聚会与部分粉丝建立了朋友的关系。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不少粉丝会主动帮助自己的偶像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其角色不亚于“网红”的后援团和经纪人。由于粉丝们的热捧,不少“网红”走红程度有从一个平台向全网扩散的趋势。
不过,新旧“网红”最大的云泥之别不是在“粉量”的多少上,而是二者存在天壤之别的变现能力。反观“网红”,他们只是希望通过单纯的“吸粉”来强化自己的存在感或者满足自我出名的欲望与需求,不少人成名之后除了一些
“网红”的感性观察与理性评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