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与葛朗台吝啬鬼形象比较-汉语言文学
王戎与葛朗台吝啬鬼形象比较
叶苏贤
摘要:王戎身为“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却有着嗜钱如命的“膏盲之疾”,可谓是中国的葛朗台。他与葛朗台同为吝啬鬼,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同时也确实存在不少相异之点,且有其必然的原因。比较一下这个真实人物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异同也是别有趣味。
关键词 :王戎葛朗台吝啬鬼比较
吝啬鬼作为历史与艺术中的存在,我们并不陌生。不过很少有人将历史上真实的吝啬鬼与艺术形象的吝啬鬼作比较,其实这也是颇有趣味的。王戎与葛朗台就是合适的比较对象。
一、吝啬鬼的共同特点
(一)精明算计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两个小故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七岁的小孩就能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一些常理常识,这显然来自于平时甚至与生俱来的精明算计,决不会去尝试做没有收获的事。年老的王戎更是精明至出乎常人想象:“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此则体现出他深谙价值价格与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钻其核”这一举动控制了“好李”的数量,使好李一直保持较高的价格,以获得长远利益。
在葛朗台身上,这一点也非常明显。纵观他的发家史,算计是其发家的根本,比较典型的就是1811年他趁帝国倒台之机,把全年的收成全部储存起来,囤积居奇,待价而沽,“慢慢地卖出去,结果赚了二十四万法郎”。可见,葛朗台善于把握经济动态,根据市场走向改变经济策略,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精明算计。可以说,敏锐的经济头脑是这两个人在经商方面不可或缺的共同的成功秘诀。
(二)节俭刻薄
积聚财富除了开源,还得节流。《世说新语》中共有4条记述了王戎吝啬的行为,其中2条充分体现了他节俭刻薄的一面:“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直,乃释然。”(《俭啬》)送出去的礼物又要了回来,做长辈的这般小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王戎嫁女的故事里“女遽还钱”中的“遽”字颇有几分玩味。看到父亲不悦的脸色,做女儿的哪里不了解父亲的脾气?于是立即心领神会,赶紧把钱还给父亲,让他心里舒坦。王戎这般吝啬,无怪乎世人嘲讽他有“膏盲之疾”了。
葛朗台的吝啬刻薄则更胜一筹。女仆拿侬在葛朗台的家里做工二十多年,一直像一条忠实的狗那样任劳任怨地包办着家里的一切。可是葛朗台只有在1811年收成特别好,采摘葡萄空前辛苦的情况下才“发狠把一块旧表赏给了拿侬”,而“那是她从他那里得到的绝无仅有的一件礼物”。由此可见葛朗台的吝啬已经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三)敛财成性
《晋书》记载了王戎喜爱敛财的习性:“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王戎出身高贵,家财丰厚,本应该视金钱为平常之物,可王戎竟然拉着夫人一起在灯下数钱计算,充当起账房先生来。他田产无数显然非长期积累所不能。
葛朗台的外貌很有意思:“这老家伙的一双眼睛黄灿灿的,仿佛染上了黄金的光泽……”俗话说,相由心生,葛朗台黄灿灿的眼睛彰显了他内心渴望占有金子的欲望。他有一个存放
王戎与葛朗台吝啬鬼形象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