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的主要内容
前言
一、书院的发展轨迹
二、书院的办学特色
三、书院的历史作用
四、书院如何走向现代
结语
一、书院的发展轨迹
(一)唐代:书院开始出现
时间:唐朝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
地点:中央——丽正、集贤书院
地方——湖南光山书院
“院者,取名于周垣也。”——王应麟《玉海》卷一六七
(二)宋代:书院名扬天下
宋代是我国书院发展最富有朝气的时代:
一是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千年学府”,书院之名天下闻名;
二是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顶尖级学者如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等有丰富的书院活动;
三是规范书院教学和讲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确立。
白鹿洞书院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书院学规,在南宋后期已颁示各地官方学校和书院组织,并走向世界各地。
如在日本,历史上有许多注释《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著作,约有70种之多。
据日本学者平坂谦二回忆,他在读中学的五年期间,“每天齐颂《白鹿洞书院学规》”。
有100多年历史的日本福冈县井原市兴让馆高等学校的负责人曾说:“本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信念,是中国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并宣称:“心中的故里在庐山,白鹿洞精神是本校教育的渊源。”
朱子白鹿洞教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返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
这是讲:怎么学——“为学之序”。其中学、问、思、辨旨在明理,即明白“五教”;行就是践履“五教”。
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卫灵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周易》损益二卦的象传
这是笃行一: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儒董仲舒
这是笃行二:处事之要
古代的书院教育[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