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民俗
丧者,死也。
死,澌也,人所离也。
——《说文解字》
葬,藏也。
丧葬的民俗就是历代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隆丧厚葬,香火永继”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的主流,在丧葬过程中要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原则,设立神主牌位和进行香火祭祀等都是把死亡虚构成生命形式转换的一种文化现象。
丧葬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早期的原始群时代
原始群的晚期和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
山顶洞人时代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阶级社会以后
《周礼》、《仪礼》、《礼记》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自产生发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唐杜氏《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在半坡遗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头朝西,表示灵魂寄托西方的意思。这种宗教信仰,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在我国母系氏族就产生了。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更加盛行,奴隶主阶级为利用宗教迷信维持其统治,大力提倡对凶礼的习俗,甚至把奴隶也作为祭品杀掉,作为殉葬品埋掉。
2、火葬
将尸体装殓后用或焚化。
古: 羌族、藏族、女真族等。
游牧民族
崇拜火:乘烟火升起、走向光明
移风易俗,提倡火化。
3、水葬
将尸体包过好直接投入江海之中。
康藏地区和沿海地区
4、天葬
鸟葬、树葬、和风葬。
丧葬民俗[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