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曹禺
中山大学中文系陈希
一、曹禺的生平和创作
二、人性的拷量:《雷雨》
三、《日出》、《原野》
和其他
四、《北京人》
五、曹禺剧作的命运
一、曹禺生平和创作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笔名曹禺由繁体的萬字拆解而来。
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读书,后又进入南开大学学习;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专攻西洋文学。在进入南开中学后,曹禺参加话剧演出活动,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张彭春。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
创作概况
1933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雷雨》。
1935年写成了《日出》。
1936年创作《原野》。
1939年春《蜕变》
1940年《北京人》
1942年,将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同名戏剧。
1946年3月与老舍一起应邀访美。回国后编导了《艳阳天》。
1949年以后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
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
代表作:《雷雨》(1933),《日出》(1935),《原野》(1937),《北京人》(1940),《家》(1942,由巴金原作改编)
曹禺现象
这个现象的特征是:他的处女作就是他的代表作,一出手就达到创作的高峰期,后来自己无法企及。天真的时代,却创作出了无比深邃、成熟的杰作;而成熟的生命段,却反而时时流露出幼稚的倾向;不刻意追求艺术女神,却获得了艺术女神最真诚和热情的青睐,登上了艺术的高峰,而潜心构造艺术的世界时,却反而未能达到智慧的境界。写新生活不免生硬,写旧生活却得心应手;歌颂光明常不免浅露,批判黑暗往往入木三分。
二、人性的拷量:
《雷雨》
(一)人物形象
(二)主要冲突
(三)主题意蕴
(四)艺术成就
(一)人物形象、关系
周冲
周朴园
周繁漪
鲁侍萍
周萍
鲁四凤
鲁大海
鲁贵
八个人的新仇、旧恨、宿怨、旧情
性爱和血缘关系
(二)主要戏剧冲突
周萍与蘩漪的冲突是贯穿全剧的主要冲突(7次之多)
戏剧结构上,以周萍和蘩漪的冲突为中心组织全剧事件,推动剧情发展,制约或决定其他矛盾
(三)主题意蕴
曹禺剧作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内容关注比较多,且能被接受;但是那些形而上的、非写实的的因素则被遮蔽,不被接受。
《雷雨》主题,甚至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论不准。
主题:拷问人性的局限性,揭示善意与恶果的悲剧意义。
曹禺在《雷雨·序》中写到:“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理解的――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的或环境的――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面洋洋的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
第七讲 曹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