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血液凝结.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血液凝结的生理学概述
人类肌体存在着复杂的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由血浆中的凝血系统、血小板和纤溶系统共同完成,凝血过程就是这三个生物系统协同作用的动态平衡。
1
血管破损
血凝块或
栓塞
血小板激活
凝血系统
启动运行
纤溶系统
激活
2
[凝血系统的瀑布机制(Cascade mechanism)]
[凝血现代观点]
[凝血系统中的抑制因子与凝血调控]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作用]
[纤维溶解系统的作用]
[血管—血小板—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作用过程]
3
在生理情况下,,起着将血细胞与内皮下组织隔开的作用。一旦血管受损,血小板被凝血酶或胶原等激动剂刺激,引起形态改变,发生黏附和聚集;同时,血浆凝血蛋白也暴露在血管内皮下,并在多种细胞的共同参与下,相继发生一系列的凝血反应,最终形成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的凝血块。与此同时,由于内皮细胞受到刺激,表达出新的表面特性,并与多种抗凝调节蛋白一起使凝血块局限在损伤部位。随着伤口的愈合,凝血块又逐渐被纤维蛋白溶解形态中的各种酶所消化,使血管恢复畅通。
4
瀑布机制学说与现代观点
19世纪初,Thackrah和de Blainville已经发现组织损伤会引起血液凝固。
1982年Schmidt提出,存在凝血活酶(thromboplastin)可以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1950年,Morawitz提出凝血的两步理论: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男系,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40年代来,Conley发现血液按接触表面改变可激发血液凝血。
1964年,MacFarlane和Davie分别同时提出了凝血的瀑布学说,形成凝血理论的传统观点:
血液凝固过程是由内源性途径(intvinsic
5
Pathway,只有血中成分参与);外源性途径(extrinsic
pathway,即有内皮细胞与组织因子参与)和共同途径组成,通过多种酶原被逐级激活而得到加强与放大的连锁反应。其中内源性途径是主要的,外源性途径中起辅助作用。
[瀑布学说的级连反应图]
[凝血蛋白的分类]
[促凝蛋白的基本特性表]
6
以瀑布学说为基础的血液凝固传统观点
7
凝血蛋白分类表
8
9
凝血理论的现代观点
以内源途径为主的传统观点不能解释许多现象从而导致现代观点产生::
(1). 凝血主要由组织因子途径(tissue factor pathway,外源性途径)激发;
(2). 凝血的维持需要有因子Ⅷ和因子Ⅸ参予;
(3). 凝血途径之间和凝血反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凝血过程起反馈性作用;
(4). 凝血过程受TPPI和其他抗凝蛋白调节。
[凝血现代观点图]
10

血液凝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uiwei2002
  • 文件大小603 KB
  • 时间20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