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地理格局
塘边村距安福县城30公里,背靠青山秀水,环境幽美。村内的古民居群,展现了明清建筑风格,池塘星罗棋布,古村绿意盎然,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八栋屋”是老大刘致美所建,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巷道由青石板铺就,房屋正面有两个大门,室内装饰兽禽花卉、戏剧人物故事,或雕刻或彩绘,内容丰富,工艺精美。
“大夫第”是弟弟刘继美所建,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正房门楣横镌“大夫第”三个楷体大字,其上嵌戏剧人物故事石雕,屋内有三个藻井,柱础、雀替、隔扇、窗棂皆以鎏金木雕装饰。
生态文化
塘边村不靠山,不临河,地处丘陵盆地,整个村庄主要由东边、西边两部分组成。居中四顾,村庄是一个圆形。西边是村的中心,也是一个圆形。村中,10多口大水塘连接成片,供饮水、洗涤、灌溉之用。塘岸用块石和条石砌就,岸边细柳拂水,可供憩歇垂钓。民居沿水塘四周而建,布局合理,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风平水静时,村落屋宇,翠樟古柏,天光云影倒映水中,美似画图。文明坊“群落”石柱有珜曰:“池临户处观鱼变,柏绕堤前引凤飞”,就是生动的景观写照。
塘边人耕读立萁基,崇商重文,村庄成圆形格局,它既非地域所限,也不是设计者标新立异,而是与传统的家商文化有关。自在古以来,商人相信“商家大门不朝南”的戒训,因为商属我金,南方属火,火能克金,那是不吉利的,必须回避。村庄成圆形布局,不管是单幢民居还是“群落”民居,大门的朝向位置便于选择变换。从现存的古民居看,大门的朝向是多方位的,有民居故意把大门开得偏斜,或用屏墙,照壁挡着,都是为避开正南方向。虽然也有民居大门朝南开,那也是在“群落”高墙之内,或有其他原因。
对于塘边村的圆形还有一说,因其地形为“珠形”,又有“乌云罩珠”之势。珍珠为圆形,是象征珍贵高雅之物,民居沿珠而建,居民自然是身居宝地了,所以有“趋时尚中之灵,安身立命之道”的说法。塘边人素来关注“来龙去脉”,古时就村东和村西建起了土堤和石堤,扼守两端,把守“龙脉风水”。专家们说,塘边祖先对村庄的选址、定位、规划、布局是颇费心思的,力图体现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类相通的“天人合一”、亲和自然的价值观、审美观,同时也浸润着“耕读固本,家商发家”的家商文化底蕴。
历史记忆
塘边村400多户一概姓刘,系出西汉长沙王发,家谱上称之为长沙刘“与本县西乡茨溪刘氏同宗同祖,后汉乾佑末(950年)由中书舍人刘景洪徙塘边开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塘边虽然地域宽阔,土地充盈,聪明的塘边祖先并不守土自慰,他们精明练达,锲而不舍,走家商耕读的小家经济务本发家之路,使子孙兴旺发达。到南宋期间,塘边村就有一定规模,生活富余,财主绅士不乏其人,令乡人刮止相看。十四世孙刘士信,足智多谋,富甲一方,远近闻名,人称“刘十万”。到了他的儿子刘瑞子这一代,更是富满州县、闻名遐迩。1264年,有永新县毛贼黑伯,纠集百余匪徒,夤夜突袭塘边,动力劫刘家,刘瑞子闻讯携家眷逃命时在墙上留言:“有为我报斯仇者,当得吾家产一半。”果有当地好汉李台山响应,他用文武两手,虚实两招,设下计策,以少胜多,使不少毛贼落入圈套,或被擒获,或被击毙,保隹了刘家财物。刘瑞子果不食言,将一半家产偿给李台山等,计分得租米5700余担,楼房祠宇佃庄百余所,金银1300余年,由此亦可见刘瑞子家财之巨。
塘边人经商,初盛于宋元,辉煌于明清。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显现活跃,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塘边人经商创造了更好的社会氛围。本省的吉安,赣州以及袁州等地,
是他们经商的老根据地。尤其在吉安,明末清初,塘边人开的商的铺店号可以连接成一条长街,食油业、典当业几乎被他们所把持。清雍正年间,塘边富豪刘克绍在永叔路开的“同源金号”乃“望郡”首家,其资本无他号可抗衡。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塘边商人视野更宽,观念更新,弃家从商,外出赚钱者更多,家族邻里,相互带动,商户之家,子孙相承,商人不仅遍及湘、鄂、桂等邻省,还远涉到大西南边地直至东南亚。明末至清初,塘边人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宜良等县开发盐产,经营盐业的商户达40多家,商人有数百之众,在云南临安府经营百货绸缎布匹的商人遍及各州县。“塘边老表一把伞,走到外地当老板”,塘边商家是当时“江右帮”商业集团之一。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群落民居特商业文化浓
塘边村,因民居围绕水塘四周建造而得名,距县城30公里, 南毗吉安县,西接永新县,始建于晚唐,是集儒商文化、风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族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村。上世纪30年代初大文豪郭沬若经过此地时,认为这里是我国古民居的“八大风格”之一。1996年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先生偕同国家和省文物局的专家实地考察后认定为我国南方独树一帜的“群落”式结构古民居,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2003年被评为首批江西历史
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