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
第一讲刮痧法简介
一、刮痧的概念
二、刮痧疗法的特点
三、刮痧法的历史渊源
四、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
五、刮痧疗法的发展前景
一、刮痧的概念
刮痧疗法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纽扣或棉线等工具,蘸油或清水等介质在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动,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痧症”及中暑、感冒、咽喉肿痛、腹痛、呕吐、腹泻、头痛等病症。
刮痧疗法是我国2000余年来民间防病治病的一种独特的纯物理自然疗法。随着刮痧法的应用和发展,逐渐被中医理论所认识,而成为一种中医外治法。
二、刮痧疗法的特点
源于民间,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经济安全、取效迅捷、易于普及的特点。
三、刮痧法的历史渊源
(一)起源——源于民间,亦有人认为刮痧的起源与针灸的起源有密切的联系。
(二)较早记载刮痧的著作——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沙证”(痧证)
“沙证”外治法。
(三)具有代表性的痧证辨治专著——郭右陶《痧胀玉衡》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沙证”:
“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未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
“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
“痧证”治疗的3种外治法。
“近世只看头额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在于皮肤者,用纸捻或大灯草,微蘸香油,灯上点烧,于红点上,峻爆者是。”——“淬痧法”(灯火灸)。
“如腹痛不止,又用针于两下十指近甲,稍针出血即愈”;“两足坠痛、亦名水沙,可于两脚曲膝内两筋两骨,间刺出血愈,名委中穴。”——“放痧法”(刺血疗法)
“又法治沙证,但用苎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两膝腕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复衣被,吃少粥汤或葱鼓汤,或清油或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刮痧法”
郭右陶《痧胀玉衡》
痧证的病因病机
痧证的症状
刮痧的适应症
刮痧、放痧的目的
刮痧的方法
痧证(痧胀)的病因病机:
病因
痧胀或因秽气所触,或因暑气所感,或动时行不正之气,或乘伏寒伏热过时而来,
病机
总不外于外伤风热,故肌表必实,实则热毒之气既胀于胸腹肠胃之中,若更用热饮用热气,适助其肿胀,元从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时胀死之害。
痧证的症状:
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
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
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
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刮痧疗法培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