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培训
主讲人:李巨旺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一、刮痧定义
刮痧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经络腧穴学说和生物全息诊疗学说为操作依据,利用边缘光滑的工具,如刮痧板、硬币、汤匙等,在身体局部皮肤上进行刮拭,使局部皮肤充血(面部美容刮痧时,不可追求出痧),从而起到改善局部微循环,疏通活络、调和营血、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扶正祛邪、保健强身的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二、刮痧的历史发展
刮痧疗法起源于远古时期,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用砭石在人体表面进行刺、划、压、刮等操作,于是砭石也就成了最原始的刮痧工具和针灸针具。《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砭石的具体应用,在《扁鹊传》中有最原始的刮痧病的病历记录。在元代《仙传外科秘方》中就有阳痧、阴痧的辨证施治论述。在明代《医学正传》中就有刮痧治疗病更详尽、更具体的记载。“治痧证,或先用热水蘸搭臂膊而以苎麻刮之,甚者针刺十指出血,或以香油灯照视胸背,有红点处皆烙之”。在清代郭志邃《痧胀玉衡》中就记载有各种痧证的辨证寒热,表里分痧,痧脉十二经辨,治痧亦看凉热,以及治痧需知,诸如治痧要分经络,治痧要大小便通畅,痧前痧后禁忌,刮痧具体操作等,清代陆乐山的《养生镜》,鲍相敖《验方新编》等著作中都有对刮痧的记载和论述。
刮痧疗法因为简便、安全、实用,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医学发
达的现代社会还以其独特的疗效在医学领域熠熠生辉。
三、刮痧疗法的治病机理
1、恢复和提高经络的整体调控功能
由于刮拭经络和全息穴区的刺激作用,使肌肉收缩舒张,其张力变化的突然刺激以及肌肉收缩而产生的热能和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递质等)的化学刺激,鼓舞和激发了经气,再经过经脉所特有的能量传导作用,并通过多层次的连接,发挥经络整体性、双向性的良性调控功能。其调控作用通过经络系统可达到以全身各脏腑器官,使其气机通畅,阴阳气血平衡,功能活动正常。
另外,由于全息穴区与同名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内脏及各器官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其相应的全息穴区会出现敏感、疼痛、结节,刮拭时会有痧的出现。刮拭的刺激和机体免疫
系统清除痧的过程,通过神经、体液和经络的传导作用,使全息穴区相对应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也得到了治疗。
2、宣通气血、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
刮拭后造成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脉外,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痧”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形成。含有大量代谢产物的血液渗出后,改变了局部经脉的瘀滞状况,促使气血畅通,而含有丰富营养素和氧气的血液会使凝血机制正常发挥,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恢复正常,配合刮拭后血管的瞬间收缩反应,出“痧”会很快停止。由于这种治疗方式迅速的改变了局部经络的瘀滞状态,变阴滞为通畅,促进了血液、淋巴液和组织间液的循环,使病变器官组织细胞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改变了缺氧状态,活化
了细胞,激发和调节了脏腑的功能活动,恢复了患者自身的愈病能力,对脏腑器官产生了治疗和保健作用。
3、排毒解毒、促进新陈代谢
刮痧可以有效地排除体内毒素,补氧祛瘀,活化细胞,加强新陈代谢。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完全健康的人,刮拭经络无痧出现;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者,刮出之痧,部位表浅,痧色鲜红;病情重,病程长者,痧色暗红或青紫,出痧部位较深。可以说病情越重,病程越长,痧色越重,部位越深。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刮拭时经络各部位所出现的“痧”,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成为异物,这些异物被淋巴细胞及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分解吸收。经常刮痧可以使淋巴细胞活力增强,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和组织创伤的修复能力,从而加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四、刮痧疗法的作用
1、治疗作用
由气滞血瘀,经络气血不畅造成的各种痛症,如头痛,各种神经痛,骨质增生导致的颈椎、腰椎、膝关节痛,风湿病,肩周炎,胃肠痉挛性疼痛,施以刮痧即可解除局部经络气血瘀滞状态,变阻滞为通畅,迅速缓解疼痛。对于经络气血偏盛、偏衰或气血逆乱、运行失常而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的各种内、外、妇、儿科病症,如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心悸、哮喘、食欲不振、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痔疮、神经衰弱、月经不调、小儿生长缓慢等症,对相关经络穴位运用或泻、或补之不同的刮拭手法,调整经络气血运行,排除体内毒素,加强新陈代谢,使阴阳气血平衡,恢复经络的良性整体调控作用,使人体呼吸、消化、循环、神
经、内分泌等系统恢复正常机能,会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
2、保健作用
第一,未病先防。
第二,已病防变。
3、诊断作用
经络全息刮痧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协助诊断:
第一,循经诊断和全息诊断。“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是病变诊断的依据之一。凡出现刮痛、敏感或局部可触及结节等现象,说明此经脉或全息穴区的气血有不同程度的瘀阻,除外局部病变,即可判断相应经络或脏腑器官发生
刮痧疗法培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