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金周旅游的利弊分析 黄岩.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金周旅游利弊分析
【摘要】从1999年到2008年,黄金周已经走过10个年头。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长假消费热潮,从最初的备受追捧到现在的饱受争议,此一过程令人印象深刻。自1999年以来,黄金周就一直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大好时机。从不断攀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黄金周”继续为吃、住、行、游、购、娱及众多衍生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虽然“黄金周”的运作还有这样那样的尴尬,取消之声不时有之,但“黄金周”仍然吸引人非议。。“七年之痒”拷问之下,黄金周何去何从?本文详细阐述了旅游黄金周的利与弊,从多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期望。
【关键词】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交通,破坏
一、黄金周的产生的背景
“黄金周”是1998年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为了刺激国内需求而推出的一项经济活动或说制度安排。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期,加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消费市场低迷。为解决难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均不太理想。有一次,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利用假日到故宫视察,看到了假日消费市场高涨的场景深受触动。很快,有关部门便提出了利用假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思路。具体做法是把两个双休日和国家法定假日结合,形成一个比较长的假日时间。
到了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由原来的每年7天调整为每年10天。春节、“五一”、“十一”法定休假3天,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续7天的长假,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金周”。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3个7天的长假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假日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也是使国民(主要是占全国人口1/3以上的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方式。
二、“黄金周”对旅游的积极影响
(一)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年假休假办法,把“五一”、“十一”、春节休息延至7天,于是促进了交通、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如国内度假产品的启动、环城市休憩带的形成),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扩大了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交通客运、网络电讯、餐饮零售、金融保险、文化文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
(二)缓解人们紧张的工作压力
激醒了国民、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黄金周的旅游使人们得到休息和身心放松,更好的投入以后的工作当中;也可以使家庭多些在一起的时间。
(三)促进旅游业、餐饮业等发展
“黄金周”的产生:这对商家而言,是一个绝好的赚钱机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个难得的休闲、会客时期,而对于旅游业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期。2005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了749万人,间接从业达到了3700万人,%。黄金周带来了旅游繁荣,而旅游繁荣的背后是各种商业

黄金周旅游的利弊分析 黄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by201601
  • 文件大小97 KB
  • 时间201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