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满族的宗教信仰
1
一、萨满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原意是激动不安或疯狂的人,后来演化为巫师。萨满教是一种以崇奉祖先为主的原始类型的多神教,形成于漫长的原始社会氏族制时代。万物有灵的信仰和对自然、图腾、祖先的崇拜,都囊括在它的宗教活动中。
萨满教没有成文、系统的经典教义,没有创始人和宗教组织,一般均没有寺庙建筑,也没有统一规范的仪式活动,它多是通过萨满的口传身受,世代嬗递下来,成为以往氏族制度和部落社会的精神支柱。
2
“萨满”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汇编》:“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也。”以后,在我载日益增多。
《大清会典事例》最先使用“萨满”两字,约定俗成,现为学术界所通用。
萨满教的宗教内容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跳神仪式等。
3
(一)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萨满教中产生的年代最久、包括的范围最广、延续的时间最长的宗教内容。例如:对火的崇拜,天神阿布卡恩都里、拖亚哈拉的故事。天有天神,海有海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
(二) 图腾崇拜
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类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以此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
对熊的崇拜。
对柳树的崇拜:女真人“重五则射柳祭天”。在清明节“儿童戴柳,祭扫坟茔”,“男女簪柳出扫墓”。萨满跳神祭祀的时候,自古沿袭用柳枝、清水为祭物。
对喜鹊和乌鸦的崇拜:《满洲实录》记载,布库里雍顺数代之后,子孙暴虐,被杀,幼儿凡察逃跑,至旷野,“会有神雀,栖儿头上,追兵以为枯木春,遂回。”所以,“满洲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神,故不加害。”《武皇帝实录》更进一步说:“俱以鹊为祖”。“各家亦立神竿于庭,日置米谷,谓供神鹊”。《柳边纪略》记叙萨满跳神时说:“祭时著肉斗中,必有鸦来啄食,谓之神享。”
5
三、祖先崇拜
在“灵魂不死”观念的基础上,萨满教又产生了新的宗教意识——祖先崇拜。
满族大量祭祖的活动和祖先故事表明,那些在本氏族部落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民造福、颇有贡献的首领和酋长死后被奉为祖先神。祖先神分为女性和男性。他拉伊罕妈妈和石头蛮尼的故事。
6
四、萨满
萨满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期或晚期。从部落社会中分化出一部分被认为是有特殊本领的人,这些人就是最早的萨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部落战争的增加,需要有专门从事祭祀的集团和人员,专业萨满由此出现了。萨满自诩站在社会和自然力之间,与人们看不到的神灵和死者的鬼魂对话,把对自然界施行魔法的权利集中在自己手里,把原始人类相信可以用巫术方式指配自然界的天真观念,转变为左右社会本身的工具。
7
萨满的职能主要是使本氏族安全和兴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本氏族消除灾病;二是为患者跳神治病;三是祈求丰收;四是为死者祝福。萨满有时是神的化身,在某些时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萨满的职能和神威主要体现在祭祀仪式中。祭祀仪式主要是跳神,民间俗称“跳大神”。过程大体为:先迎主神和诸灵,接着叙述愿望,祈求宣托命令,最后上供歌舞,对神谢恩。
8
萨满作为一个阶层出现后,就在其内部形成了很多清规戒律。首先,萨满的能力大小有一定的标准。根据萨满能力的高低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萨满分为三种:一是家萨,管理家族祭祀;二是跳神萨满;三是职业性的宫廷萨满。其次,萨满的选定也有标准。能否做萨满,除了上述的能力外,还要看本人是否有“仙根”。另外,有些地方对萨满的奉祀和丧葬也有一定的规定。《宁安县志》记载:“昔时萨满之死,其尸葬于树上,遗迹至今有存者,盖葬于树之上。选大树之枝叶繁茂者,伐其枝,穿穴于树干,以可以纳尸为率。今于树干之空隙中,有铁制之罐子,木制之食匙,及斧小刀弓鼓之破朽者。又棺中有破脑盖及数片残骨并铁片、铜片,可证为萨满之装饰、衣服等具也。”
9
萨满教是古代满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萨满在满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萨满是最初的诗人、歌唱家、舞蹈家和魔术师。当然,萨满也给满族的发展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使一些本来可以治愈的病人在萨满的神鼓中丧生,频繁的宗教活动需要大量杀牲祭祀,还占用了许多劳动的时间。
10
第七讲 满族的宗教信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