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实习基地简介
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城(原茅坪镇)西部边缘,东倚秀丽的夔龙山与秭归县城,距县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南、西均为坡地与耕作区。
二、秭归县概况
图1-1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主要经武汉至宜昌的汉宜高速,以及武汉至宜昌的铁路,再进入宜昌至秭归的专用公路抵达秭归。秭归的交通主要以公路和水运为主,每天有两班客车直达武汉(7:30、13:30),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秭归县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梯度带大巴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
三、地质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的任务是为了巩固与加强我们所学的《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们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通过实习,使我们具备下列基本技能:
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步骤;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组队情况与指导老师
本次实习自2011年9月2日至2011年9月27日,我们的小组由064092班的李西汉、袁汝娜、姚尧、宋海伟、周航、汤克轩、龚晗七位同学组成。指导老师为邱啸飞。
实习范围包括实习区内的地貌、区域地质、三大岩类、褶皱以及断裂等各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实习线路名称
线路长度(m)
观察点数
主要成果
备注
湖景天成
300
1
实录格式,罗盘的使用,基本地质概况和路线分布的认识,地形图的使用及定点方法,地质图和素描图的基本格式。
九曲垴
2000
6
观察南华系——震旦系的地层接触关系及构造(断层、褶皱),观察崆岭群小渔村组的放射状阳起石。
九畹溪
4000
8
观察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的观察,实习区寒武系断层和褶皱的构造观察。
西陵峡——链子崖
2000
5
观察志留系——二叠系底层岩性特征及新滩滑坡和链子崖危岩体。
银杏沱——兰陵溪
5000
3
观察茅坪复式岩体太平溪单元中暗色包体和岩脉的岩性,观察茅坪复试岩体中坝单元与兰陵溪单元的岩性。
兰陵溪
2000
3
观察兰陵溪与崆岭群小渔村组变质岩的界限,观察崆岭群小渔村组变质岩的岩性及断层构造。
堰湾——小滩头
8000
5
观察茅坪复式岩体和黄陵庙复式岩体的岩性,观察三斗坪岩体中破碎带的岩性。
泗溪
2000
4
实测坡面地层的踏勘,观察描述莲沱组岩性特征及灯影组火炬状节理。
实测剖面距离为470米,采集标本10块
高家溪
5000
5
半独立填涂踏勘
高家溪独立填图
64000
39
独立填图
采集标本51块
总行程
88000
75
第二章地层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观测了从南华系到二叠系的地层,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本区各时代地层的基本特征。
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黄陵岩基的周边,实习区东部与南部高家溪花鸡坡一带直接覆盖于岩基之上,中部翼家湾则呈断层覆盖于崆岭群之上,其中泗溪与高家溪一带出露较全,局部地段莲沱组变薄或无。寒武系是实习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层,是实习区重点了解的地层,由于寒武系在区内主要分布于南侧,地势陡峻,在库区南岸九曲脑至九畹溪一线观察
一﹑中元古界(Pt2)
实习区内中元古界主要分布于兰陵溪至翼家湾一带,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与混合岩化作用。本次实习中主要看到的是中元古界崆岭群第三段小渔村组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角闪石岩、黑云石英片岩与条带状混合岩等。中元古界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二、上元古界(Pt3)
实习区内的上元古界由南华系、震旦系组成,震旦系是本区出露最为完整的一套地层,出露于莲沱镇与金刚山之间的震旦系地层剖面,被选为国际震旦系地层标准剖面。震旦系和南华系主要出露于黄陵背斜(黄陵岩体)的边缘区域,大部分地段南华系呈沉积角度不整合直接覆盖于岩体之上。震旦系分为上、下两统,下统灯影组(Z2dn)和上统陡山沱组(Z1d)组成,其中灯影组有三段,陡山沱分四段,南华系也分为上、下两统,由下统南沱组(Nh2n)和上统莲沱组(Nh1l)组
秭归实习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