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5 ·2 佛教建筑
一· 佛塔
塔亦称窣堵坡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为梵文Stūpa的音译,原义为“高显处”或“高坟”。
它的造型: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
传入中国后: 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
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
印度窣堵坡
1· 楼阁式塔
· 楼阁式塔系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是佛
塔中国化的产物
· 楼阁式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四年(193)笮融于徐州建造的浮
屠祠塔:
下为重楼、上垒金盘,由堂阁周围,可
容三千许人。
早期形象资料,见于莫高窟254窟(北魏时期)
· 文献记载中的最大木塔,
是北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
寺塔,据称高一千尺,百
里以外便能望见。塔建成
不久便被焚毁了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 隋时高丽僧依魏齐之法所建。
· 木塔平面呈方形,,
塔刹部分约占总高 1/3弱。
· 塔不能登临。2层以上檐下
都有装饰性栏杆。
· 塔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
中心柱,承托刹上的相轮、
宝珠等部件,塔身重量则由
外檐柱和4个天柱承担。中
心柱下有埋置舍利的孔穴。
·
保生寺五重塔(6 世纪)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实物, 为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应县佛宫寺塔,俗称应县木塔
·
2· 密檐式塔
· 起源:型制源于印度
特征
密檐式塔一般不供登临,
晚期有些虽可登临,因檐密
窗小,没有平座、栏杆,观
赏效果欠佳。
密檐式塔外观:间距逐层收缩,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中国建筑史:佛教建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