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走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
----第九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研究综述
吴俊马小斐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 418000)
2016 年 9 月 10 日-11 日,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
学研究生与吉首大学联合主办的、经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
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在吉首大学召开。此次论坛共收到国内众多研究机构与高校学
者的共 61 篇论文,上述论文围绕着中国民族研究中西南方面的:民族学人类学
理论方法与应用,民族走廊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民间信
仰与仪式变迁,民族走廊与区域生态变迁、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六个方面进行了
充分的讨论。笔者就本次论坛论的基础上,对此次论坛所涉及内容进行的总结与
评述。
一、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会议中对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确实成为了讨论热点。有以信仰理论
为分析工具,为“什么是民族志”这个社会科学的经典谜题给出自己的解,尝试
寻求出路。用案例分析,从科学立场、研究方法、解读及理论解读等方式,以中
国文化背景下生产的社会科学普遍理论假说为工具,呈现民族志的本质,在挑
战与被挑战中同其他民族的思想并驾齐驱,推动中国学术重返世界思想舞台。1有
学者策略性地选择食物作为分析与探讨的主题,通过社会的、结构主义的、象征
的、唯物主义的、文化的、实践的等视角,就食物选择与食物消费偏好呈现出
食物的社会学意义、食物方式的环境因素、在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转换、
社会关系的符码、文化理性、阶级品味、甜与权力的社会性建构、整体社会等
级和权力关系关联以及食物的行为与意义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深入而详尽地
探讨,认为文化概念在解释社会与文化现象时,仍然是最具分析力的工具性概念
1蔡华:《20 世纪社会科学的困惑与出路——与格尔兹<浓描——迈向文化的解读理论>的对话>》,第九届中
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论文集,第 23 页。
之一,但仍需要超越自然与文化的二元论(nature-culture binary)。2有学者从工商
人类学的视角,在梳理工商人类学学科理论发展百年历程及近年研究文献的基
础上,联系当下我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所要求的实际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务实的观点、看法、应对措施。对
确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整体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大实践意义。3还
有学者关注到博阿斯学派与历史研究之间具有的“反历史”倾向,对其作为一
种特殊的结构视域中的历史观做出新的探索。4
在亲属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相较于西方学者,两岸中国学者的亲属研究
不仅在理论上承袭了西方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同时一定程度内也在观念上存在
着汉文化民族主义偏见,从而形成一种二元双重性偏见。作者以台湾泰雅族与
云南大理白族亲属研究为例,说明这种二元双重性偏见存在的事实,进而主张,
中国人类学的亲属研究,需要诸如大卫‧施奈德式的深刻自我反思,来进一步
探求不同文化人群的“亲属”。5还有以人类学话语中的社会网络与互惠为切入
点,经过梳理总结,认为人类学关于维持社会网络运作的讨论基本上围绕着互惠
的两个视角展开的。6还有学者从“大叙事”、“典范历史”与“民族常识”的
反思与再出发,对云南古代“三大族系”理论的检讨,要求必须立足自然地理
单元的文化脉络与地方传统的梳理,把材料还原到当地民族与文化大背景之中
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民族研究的深化与发展。7
更有新意的一点是,有学者通过对拟亲属关系的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鹤庆
县新华村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寄名亲家习俗的实践, 包括拟亲属关系
的建立、维持和实践范围,以及在当代的社会条件下缔结拟亲属关系的功能与意
2兰林友:《人类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写文化>发表 30 周年的文化反思>》、第九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
论坛论文集,第 42 页。
3 亓光勇:《工商人类学理论在民族地区社会扶贫发展中的应用研究>》,第九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论
文集,第 59 页,是作者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社会扶贫发展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16—GMC—009)、参与的国家民委科研项目“东北朝鲜族地区建成小康社会路径研究”(项
目编号:14ZYZ007)、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项目编
号:YB2015005)的系列成果之一。
4刘海涛:《结构视域中的历史观:博阿斯学派新解》、第九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论文集,第 72 页。
5马腾嶽:《对中国人类学亲属研究的再思考>》,第九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论文集,第
民族走廊、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