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导师:
答辩人:
民族学专业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民族”是一个被简单化且被轻视的概念。部分学者甚至认为,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迅速衰弱。
全球化所带来的的开放性、渗透性、去地方性与民族主义的排他性严重冲突。
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体系
二、有助于进一步科学认识撒拉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选题原因
1、全球化过程中所带来的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导致了个人、社区、国家生活价值观念与生存方式的一致性,使现代人身份上模糊化,带来了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危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不同的认同层次,如何平衡自我身份认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视角大多聚焦于跨界民族、与人口数较多的大民族,而对于居于内陆、人口较少的民族认同情况研究的较少。
撒拉族与回、藏、汉等周边民族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存的多元文化,对于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有借鉴意义。
民族认同研究
。费孝通教授指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即民族认同是在民族互动过程中以民族间的差异性为基础而产生的。
。周大鸣教授认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是民族认同的基础要素,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是族群认同的一般要素。
。研究者一般认为以民族认同为核心的民族意识在民族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
。例如:祁进玉的《“五屯”土族的族群认同》。
。沈海梅的《族群认同:男性客位化与女性主位化》。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详尽论述了群体成员如何借助集体历史记忆和结构性健忘来增强凝聚力。
国家认同研究
国家民族主义支配着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领域
一,从天下观到统一王朝的国家认同意识它深刻地影响到现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和国家认同的形态
二,少数民族的种族民族主义意识的发生发育,与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相比显得有一些滞后。
三,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国家面临灭亡或被列强肢解的危急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田野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比较研究法
心理学方法
文章的主要结构
第一章黄河上游的族群孤岛
第二章撒拉族历史记忆与认同变迁
第三章现代撒拉族族群建构与认同现状
第四章影响循化撒拉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因素分析
第一章黄河上游的族群孤岛
一、循化县人文地理状况
1人文地理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县境北部。河的北岸是小积石山,黄河横穿循化与积石山的交界处,形成了长约50里许天堑般的积石峡,循化就处在这段河道出口的南岸。黄河道口迂回曲折在此形成“九曲之地”,使甘肃西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交界处联合为一体。形成明清以来甘、陕、川、青四省的天然“走廊”与“古道”,据此可以内经河州通往关山阻隔的青藏高原腹地,是自古以来夷夏之边的分界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循化建制沿革状况大概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是先秦时期,二是西汉至明末时期,三是清王朝时期,四是民国时期。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