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时尚地
城隍庙,新天地
豫园——城隍庙
上海豫园地区是海派商市的起源之地。旧时的豫园既沾得城隍的“吉祥”之光,又因其“市井之地”而进入门槛低、制约因素少,自然便成了商贩聚集的“风水宝地”,呈现了政通人和、万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的壮景,成为老上海最活跃兴盛之地,也就形成了至今13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市场。众多中华老字号在这里孕育、发展、演进,营造着豫园商城生生不息的繁华。
豫园简介
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它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大假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为沪上重要的传统旅游胜地,享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该园由明代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1559年(明嘉靖38年)始建,有“愉悦双亲”之意。初占地70余亩,曾盛极一时,后几经战乱,现尚存30余亩。园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池水萦绕与假山怀抱,名贵花木与奇石争辉,尽显“江南名园”之风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会”起义的遗址。
豫园
豫园今天——旅游中心,城隍庙花园
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豫园于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泽民同志在豫园建园440年之际,亲笔挥毫题词“海上名园”。
豫园建筑文化
仿明清的古建筑浸润在历史的班驳痕迹中,飞檐翘角、朱栏玉砌、黛瓦粉墙、缕雕窗棂、宝顶斗拱、立柱挂落、匾额题字、幡旗店招、抱柱联、镇楼兽……在这里一一呈现。通过古建筑元素的运用,豫园商城成功地将古园林建筑与商业楼宇、传统与现代、实用性与观赏性有机地融合起来,古深幽静的豫园古花园、乌瓦黄墙的寺庙城隍庙、沉香阁、九曲桥、湖心亭以及仿明清式古建筑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古今传承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上海十大景观之一。
海派文化.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