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红色旅游”.doc全球视野下的“红色旅游”
摘要:“红色旅游”产品概念的正式提出在2004年,是新时期体现中国旅游发展的一个创举,它的发展引起了政府、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全球旅游业发展为背景,分析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出现的这一旅游新现象,探讨发展红色旅游的前景与相关对策。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中国旅游
在中国,“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品早就存在,但作为一个概念的正式提出则始于2004年。过去的4年里,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倡导、关怀和支持下,红色旅游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在丰富旅游产品、促进相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日益显现的作用。作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新生事物,它的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学术界、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以不同方式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不断进行着探讨。
一、全球旅游发展的新形势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历史悠久,而作为一个产业则不过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这个不算太长的历史时期,旅游业经过了崛起、高速发展而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新时期,虽然对这一产业的规模和影响的判断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旅游业作为
“世界第一大产业”的说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不同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在最近20年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旅游发展中所出现的许多新变化非常值得注意。
1、世界旅游的发展格局在变化
旅游活动已经走出了“富人”、“富国”的围墙,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在世界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往往是富国和富人的“专利”。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显示,1950年,所有的国际旅游者几乎都集中在欧美等15个经济发达国家,占全球国际旅游者到客人次数的88%,这个比例到1970年降到75%,2005年降到57%,现在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年接待外国旅游者超过100万人次。现在全球范围内用于跨国旅游的开支每年超过了700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国际旅游的花费超过20亿美元。国内旅游更是天文数字,几乎没有完全的统计数据。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ITC)的判断,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除了食品之外的最重要的消费了。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和《泰坦尼克号》等展现的邮轮旅游也不再完全由名流富翁们所主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旅游也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外出旅游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出游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旅游的国际版图不断被改写,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热点。在全球范围内,国际旅游崛起于上个世纪中期,当时几乎完全由欧美国家所垄断。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数据,1950年,欧洲拥有国际旅游市场的66%,美洲拥有30%,亚太地区所占比例仅有1%。到上个世纪80年代,欧洲的比例降到60%,美洲降到20%以下,亚太地区上升到8~10%,进入21世纪,这个格局被打破了,欧洲降到了50%,亚太地区超过了20%,取代了美洲第二的位置。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旅游发展的版图。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旅游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常规发展,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的地位逐渐提高。无论从入境旅游者的人次数还是国际旅游收入来说,中国早已跻身于世界前五位,保持着亚洲第一的地位。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就做出了令世界震惊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接待国,同时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从现在的发展状况来看,这个预测可能会提前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关注,也已经开始从“中国旅游”(到中国旅游)向“中国旅游者”(欢迎中国旅游者)转变,中国作为旅游大国的地位得以确认。
2、旅游的功能在调整
旅游的经济功能得以确定,其贡献与日俱增。就旅游业的发展来看,国际社会最初最关注它对国家外汇流动的作用,并冠以“无形贸易”,“无形出口”的美名,后来又称之为“无烟工业”,“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衡的作用。外汇丰厚的国家,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通过鼓励本国公民出境旅游以消减过多的贸易顺差,缓解国家间贸易的摩擦,而外汇短缺的国家则想办法吸引外来旅游者赢得外汇收入,甚至不惜以限制本国公民自己的消费为代价。
旅游的经济规模与贡献到底有多大,这曾经一直是一个疑团,这也是倡导和支持旅游发展的政府机构和业界颇感头疼的一个难题。直到1990年,世界旅游组织(UNWTO)提出的年度口号还是“旅游:一个尚未认知
全球视野下的“红色旅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