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堤巍巍堤塘锁蛟龙
人文渊薮守护者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全世界只有巴西亚马孙河的涌潮可与之媲美。潮汐的水文运动特点,加之这里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构成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自然条件。自钱塘江口逆流而上,依次可见交叉湖(十字湖)、回头潮、一线潮等景观,潮来之时,惊涛拍岸,蔚为壮观。千百年来,钱塘江以英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在冠绝天下的潮水奔涌下,是钱塘江江岸的不断坍塌崩溃,对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威胁很大。而历史上江浙地区为中国经济、文化重地,自宋代以来,江南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江浙粮食赋税占到全国的比例越来越高,明清时更是高达40%以上。文化上更是如此,清代浙江一省的一甲进士81名,%,有清一代的杭州府进士达1004人,著名的科举世族,宋代有钱塘沈氏即沈括家族一门祖孙5进土,而清代更有海宁陈家,在三百年间一个家族举科第者达二百数十人,更有多次兄弟、子侄同榜中进士的奇迹。所以,为保护钱塘江两岸的富庶和文化,阻挡钱塘江潮巨大的破坏力,钱塘江两岸一直在修筑大堤,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海塘工程。如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四次莅临浙江海宁,专程察看海塘,亲自规划修筑。
开始兴筑钱塘江海塘的年代已无可查考。河口北岸有海浪推涌海沙、贝壳堆积而成的
“冈身”。现存最早的筑塘记述,有春秋时范盏围田筑堤,汉代华信筑钱塘等说:正史中修筑钱塘江海塘的记载则始于唐代。以前太堤都是土方堆积而成,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海宁始筑石工塘,钱塘江大堤开始以石头为主。
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海塘大堤,按所处地域位置和历史习惯,分为钱塘江海塘、江南海塘和浙东海塘三部分。清代以来,两岸塘外先后筑成支堤19条,堤线共长219千米。除去山体,支堤实长214千米。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予以加固。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又兴建围堤,先后共建成99道,长547千米。现在两岸临江的主塘长79千米,支堤长51千米,围堤长240千米,总长370千米。
钱塘江海塘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它凝结着钱塘江两岸百姓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工程建筑史上的杰作,是我国古代海塘工程技术的巅峰之作,也是重要的科技文化遗产,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作为汉至清代的古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编号113)。
乾隆帝与钱塘江海塘堤
正是由于浙江历史上在中国经济和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钱塘江海塘工程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代乾隆四次驻跸工程第一线的海宁,亲自规划,指导工程建设。而这一历史事实又被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利用发挥,演绎成乾隆的身世之谜,引起世人猎奇之心,以致后来的电视剧多有附会。这也是一段佳话。
清代康熙后期,钱塘江海潮主流逐渐北移至海宁一带。大潮时,波涌连天,呼啸如雷,海宁一带海塘首当其冲,险象环生。一旦冲溃海塘,势必浸淹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全国最宫庶之地,进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田赋和漕粮的征收。故此,当海宁一带遭受钱塘江潮水危害日益严重之时,乾隆亲自查勘海塘,决定修筑方法,也就有了乾隆其后的四下江南,均驻跸海宁的故事。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
钱塘江大堤 巍巍堤塘锁蛟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