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之改写: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摘要] 大众传媒延续与改写民间题材,《武侠梁祝》是一个值得分析的案例。作为改写,是爱情主角的身份变化:主动求学之祝英台被替换成了外出求艺的祝言之,男主角也由“书生”变成了“侠士”。作为延续,影片揭示了从古至今的社会对女性身体的遮蔽与控制。而同为传说与影片所彰显的爱情主题,前者实现了“向死而生”的超越,而后者却
[关键词] 《梁祝》延续改写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为中华民族所世代传唱。“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1]”梁祝传说不仅在广大民间口头传诵,而且还被大量改编为曲艺、音乐、电影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并由此深刻影响了民间的求学与婚恋等社会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时代文化实践的一大热点。2006年在中国第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国务院公布了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梁祝传说”名列其中。基于著名文化遗产对于地方经济的强力驱动因素考量,近年来,古代名人之争日趋激烈,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没幸免,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等省市就曾为梁祝祖籍争夺得热火朝天。同时,基于现代文艺长期从民间传说中吸取营养的文化传统,2008年,
“梁祝传说”又被重新搬上了银屏,不过,这一次,它被大刀阔斧地改写,其片名为《武侠梁祝》或称为《剑?蝶》。两个有趣的事情是,一是在影院热播《武侠梁祝》的同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随后也推出了由浙江大学副教授段怀清主讲的中国四大爱情传奇之《梁祝传奇》,二是与《剑?蝶》旧继上映了另一部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画皮》改编的新版《画皮》,而几乎如出一辙的是,两部影片的改编在主题设定和主人公身份上面,都是“爱情”主打和“书生”变“武生”。这些现象,确实值得揣摩。
《剑?蝶》这部青春偶像大片,“它的背景以我国经典故事梁祝的浪漫爱情为大纲,加上中国武术的剑道精神,结尾则有借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以古装的形式来阐述‘爱因侠而浪漫,侠为爱而永恒’的爱情故事。希望能带领观众对爱情悟出新的注释、角度[2]”。然而,究竟观众对《剑?蝶》观感如何呢?有影评称[3]:“影片极尽浪漫之能事。一些情节看得不少男影迷浑身不自在”,而“数位‘90后’女生,却看得泪眼婆娑”,这说明,对于经典爱情的诠释,影片自有得失。
深受意识形态控制和商业利益杠杆操纵的大众媒体总是根据现实需要不断重新发掘历史,又在娱乐与艺术的名义下让文化传统得以再生。而在延续与改写之间。《剑?蝶》的策略与得失何在?这,值得深思。
改写:角色身份的变化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有与男子一样平等的读书权利,女扮男装外出求学,是梁祝传说发生的契机,也是梁祝生死恋情节的起点[4]。而影片中作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转世之梁仲山与祝言之,二者之相会,却是因为祝言之避祸求艺。仅因这一故事开端设计,得失己生’首先,祝英台是自主向学,祝英台作为一名主体性苏醒的传统女性已然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拉开了距离。萁次,也为后来与梁山伯同窗情生预设了情感指向:理想的丈夫不是肤浅的有钱人,而是读书好、有发展前景的知识分子:理想的婚姻,不仅是郎
传统之改写: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