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中水的隐喻研究.doc中国古诗中“水”的隐喻研究
陈燕王斌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以深邃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 道不能道之景, 抒难抒之情。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从表面来看,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是润饰词藻的一种修辞手法, 但从深层次来看, 它更是人类诗性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仅能折射出人类诗性智慧的光辉, 同时也是人类认知自身的途径。“水”作为古诗中常见的喻体, 总是将古诗中深邃的意境鲜活地铺展在读者的面前, 为全诗奠定丰富的感情基调。
关键词:
古诗; 水; 隐喻;
作者简介:陈燕, 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7-6-27
Received: 2017-6-27
1 引言
隐喻作为诗歌意象丰富表现力的手段, 在给诗歌创造朦胧意境的同时, 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极致之美。“水”既是生命之源, 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水”作为古诗中的意象比比皆是, 以“水”为源域来映射不同的目标域, 化抽象事物为具体事物, 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水”的隐喻把缠绵、渺茫、抽象、难以言明的情绪刻画得栩栩如生、触手可及, 同时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意境深远。
2 隐喻研究回顾
隐喻在中国的诗歌中很早就开始普遍使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中就使用了隐喻。千百年来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 是在诗歌与文学作品中才会大量使用的修辞方式。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 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映射。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定义为用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隐喻是语言深层的一种认知机制, 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 是用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此类事物。隐喻是诗学比喻表现的基本形式, 离开了隐喻诗歌便无从谈起。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描述, 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 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 隐喻是诗歌的实质。
3 古诗中“水”的认知隐喻
隐喻一般是用具体的、有形的始源域来映射抽象的、无形的目标域。由于人们的想象力不断丰富, 事物间的联系被不断发现, 同一个目标域可以用不同的始源域来映射, 同一个始源域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标域。“水”这一事物既可以映射不同的情感, 还可以映射时间、人物。将“水”这一始源域来映射纷繁多样的事物, 不仅给诗歌创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也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本文将从概念隐喻来研究同一个始源域“水”到三个不同目标域——时间域、情感域、人物域的投射。
时间域
水是无所不在的自然物质, 它自上而下、奔腾不息,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间, 它既看不见, 也摸不着, 像水一样奔腾向前、无可逆转, 实实在在地从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由于水与时间的这种相似性, 所以古人常以流动的水来比喻逝去的时间。早在“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中人们就用水来比喻时间。这个意思后来被
中国古诗中水的隐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