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小班区域活动常规的建立.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小班区域活动常规的建立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某一活动区域内观察或操作材料进行探究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但是幼儿的自由、自主和个性化特点必须通过活动中一定规则的约束加以保障的。所谓的区域规则,就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常规,是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大家在活动中都遵守了,才能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序、有效操作,自主、自由探究,才能保证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区域常规是幼儿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所以,幼儿园在组织区域活动开展的同时,培养幼儿区域的规则意识和遵守区域规则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中,由于活动常规未明确建立,幼儿遵守常规未养成习惯,经常会出现混乱的情景,这在小班表现的更为突出,以下是在区域活动中经常看到的一些情况:
情景一:娃娃家里新添置了夏天的衣服、泳装和救生圈,凉席,驱蚊用品等,孩子们都很新奇,10多位孩子迫不及待地冲向娃娃家,你推我挤,嘴里大声地喊着:“人满了,挤不下了,不要再进来了”,“哎呀,你推我干嘛”,“你踩我脚了”,“这是我的呀,还给我……”说着只听见哗的一声,娃娃家里的桌子被挤翻了……
情景二:探索区中老师新添置了七色彩米、碗、调羹、两个大小不同的容器,引导孩子将碗中的彩米分别舀入两个容器中,从而比较两个容器的大小,明明拿起托盘,看了看,大声喊:“烧饭啰,香喷喷的饭谁要吃呀?”接着,好奇的孩子都涌了上来,叫喊声、喧闹声混成了一片……
情景三:活动区结束的音乐响起来了,创作区中的孩子连忙扔下手中的剪刀、浆糊、手工纸,搬着椅子急忙的走了出来,区内却一片狼籍……
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意识到一个良好、有序的区域活动常规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如何才能在小班建立良好的区域常规呢?
一、要明确区域活动的主要规则
1、进区规则具有隐形引导的特点,承载着一定的教育意图和价值。进区规则是区域活动的第一条规则,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进区人数,从而保证幼儿活动的选择权与互让权的作用。但这条规则往往隐形地呈现在进区时提供的材料上,例如
生活区、美工区、娃娃家等区域,要求进区人数限定七人,区内就提供七件围兜,要求孩子们进区要穿围兜,而区内围兜都被穿走了,表明人数已满,其他幼儿只能选择转移到其他区。又如阅读区提供七张阅读卡,建构区提供七个地垫,科学区提供七双拖鞋,幼儿进区要换拖鞋……这样幼儿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守进区规则的良好习惯。
2、自觉收放材料、爱护玩具,材料规则用图示表征,要求幼儿按图示表征取放玩具材料,不乱扔材料,不敲打、甩撞材料,这样才能保证材料得到爱护,延长材料使用寿命。
3、操作(或观察)的程序规则可提供流程图示引导孩子理解遵守,有序操作,保证操作的有效性。
4、鼓励幼儿和谐相处、互动合作的规则,可蕴含于材料提供的数量之中。例如,很多倡导孩子们互助合作的操作对象,我们可以只提供一份,让幼儿共同使用一套材料,进行探究。
二、要多形式建立规则
区域活动规则,即便是在小班也不单单只靠教师单方面的建立。一般来说,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初期由教师单方面确定规则:小班幼儿入园不久,对什么是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有哪些规则,都不理解,更不会去遵守。因此,活动初

浅谈小班区域活动常规的建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