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诈骗分子伸向老年人的黑手
陆爱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8月4日, 天津市公安机关接报警称, 天津某商业银行多家营业网点出现老年人集中办理银行卡的异常情况。经进一步了解, 多数办卡人员均接到了“民族大业、巨龙、慈善富民”的短信, 承诺给予高额补贴, 要求存入50元、100元不等现金, 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短信提醒等业务。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广大群众, 要切实增强识骗防骗意识。(8月7日《城市快报》)
自古以来, 敬老爱老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过, 诈骗分子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美德, 在他们看来, 老年人是整个社会防范诈骗链条的薄弱环节, 于是将黑手频频伸向老年人。实际上, 不只是在天津, 在其他地区, 也发生过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违法行为。
在近日告破的一起涉及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特大电话销售假药案中,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就让人愤慨不已。他们将销售对象定位为40到60岁的中老年人, 为了实施“精准诈骗”, 还专门购买大量中老年人个人信息, 然后再以某省级电视台医疗讲座中的专家“宋大夫”等专家及其学生的名义给这些中老年人打电话实施诈骗。骗子大肆行骗了7个多月, 涉案价值高达700余万元。令人不解的是, 并非只有报案人一人发现假药问题, 却只有他一人选择了报案。
一边是频遭诈骗分子的“骚扰”, 另一边却是受骗后往往不会选择报警。如何有效防范老年人上当受骗, 这是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
老年人为何受到诈骗分子“青睐”?这个不难理解。现如今, 各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 诈骗手法不断翻新升级, 别说老年人,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很容易“中招”。更何况, 年轻人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接触到“与时俱进”的揭穿骗局、防范诈骗的相关信息, 老年人则较少上网, 信息渠道狭窄, 其接触到的防范诈骗信息往往相对“落后”。加上老年人辨识能力差、反应速度慢, 选择老年人为诈骗对象自然更容易得手。至于老年人受骗后为何不选择报警, 其中的原因更值得反思。
有的放矢, 才能百发百中;对症下药, 才能药到病除。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防范老年人上当受骗须有新举措。笔者认为, 有三个环节必须牢牢把住。
其一, 家人和亲朋好友环节。俗话说:“家有老人是个宝。”家中有老人, 要给予老人
斩断诈骗分子伸向老年人的黑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