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溯源.doc会计信息失真溯源
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未能反映该会计主体真实的经营成果(或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的一种经济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区分为“违规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规性会计信息失真”。前者即故意性违法失真,指出于主观故意、弄虚作假、粉饰舞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失真归类
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及因滥用会计职业判断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本身存在着多重严密的勾稽关系,通过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的方法造假,需要多个岗位的财务人员共同参与。对一般财务人员而言,这种造假会使他们面临被处罚的风险,而没有明显利得。因此,如果没有主管会计核算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指使,他们缺少串通舞弊的动机和成功造假的可能性。而高管人员则不同。从现有的激励机制来看,高管人员一般都能从上市公司的业绩提高或财务状况好转中获得利益,或是高额奖金,或是职位提升的机会。而良好的经营状况可以使公开募集资金成为可能,这对于非流通股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也具有不小的吸引力。所以,上市公司中有动机做出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的决策,并能够指使财务人员付诸实现的,应当是公司主要高管人员或股东派出的董事。
因会计工作差错和失误造成的信息失真是具体会计人员的过错。上规模经济个体的业务繁杂,会计核算的头绪比较多,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会计核算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专业要求较高,工作失误和疏漏在所难免。
会计理论的发展水平,以及会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固有时间差所导致的因财务核算规则缺陷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这种信息失真的危害相对较小。首先,如果存在这类问题,那么所有上市公司、投资者和中介机构都会遇到,可以说是一种系统风险,对证券市场的每个参与者是公平的。其次,通过会计改革,除公允价值概念因不合国情而未被采纳外,我国会计准则已与国际会计准则大体一致,应当说不存在非常重大、严重扭曲会计信息的致命缺陷。第三,这种信息失真并非有意为之,规则制定者一般能够及时调整规则来消除失真。
违规驱动
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对于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削弱了政府的客观调控能力以及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严重损害了企业和国家的利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了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其一,自身利益使然。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经济个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目标。在利益的驱动下就可能出现会计造假行为,以达到预期目的。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上市资格还是稀缺资源,企业只需能够获得上市资格,差的企业可能摆脱经营困境,好的企业也可能获得超额收益。在此利益驱动下,企业就进行上市包装,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上市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虚构和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它具有信息的相对优势,并利用此优势转移风险;而享有知悉权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处于信息的相对劣势,从而做出有违自己真实意愿的逆向选择。处于信息提供者地位的上市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在利益的驱动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虚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以利益诱惑对其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到造假行列。另一方面,一般企业为了获得
会计信息失真溯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