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养老模式构建分析绪论,家庭社会学论文
失独老人养老困境与对策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选题目的和意义
建国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医疗和教育设施都得到了改善,加上人们养儿防老传统观念以及当时毛泽东大力提倡的人多力量大的思想,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生育率与以往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根据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截至到 1953 年,我国的人口总数约为六亿多人,生育率为 37‰,从建国到 1953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0‰。人口增速过快,给国家各行各业生产发展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着人数快速增长,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我国经济学家、教育学家马寅初提出有关人口的建议,他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那么人口政策理应在计划范围之内,如果国家不能控制人口的增长,那么我们的经济就不是计划经济。
马寅初的理论引起了国家和人们的注意,随后国家便发表声明:倡导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好,并明确指出这项措施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它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关乎到在经济落后的中国,人民生活能否得到幸福,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这种政策的推行符合人民长远的利益。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在 1982年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 30 多年,它对控制我国人口快速的增长以及人口爆炸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计生政策过度的压制人口增长,忽视新老更替,导致了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殆尽,更加加剧了国家老龄化问题严重性。伴随我国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疾病的折磨、意外身亡、以及生产和生活的压力、人为不可抗力的因素等等,致使 15-30 岁的年轻人早逝。这使得失去独生子女家庭即失独家庭慢慢的出现在社会的视野之中。从目前来看,失独家庭的老人基本上都是五十岁以上,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响应国家提倡独生子女政策,但是在即将得到抚养回报时候却遭受独生子女死亡的命运。失独家庭在面对丧子之痛的同时,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就是,他们的晚年该如何度过?因为失独老人基本已经年过五十岁,与居家养老方式不同的是失独老人无子嗣照顾以及可靠的经济,同时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精神创伤难于愈合,这都需要由国家为其提供帮助和养老。如何使他们到老的时候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会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绊脚石,更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所以失独家庭养老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首先,在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的情况下,养老成为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难题。
对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研究是针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产生的的特殊家庭结构和特殊老年人群体养老的理论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制仍处于改革和完善阶段,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并不能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所以对此问题的分析将会更加丰富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理论体系的内容。其次,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失独家庭的产生,解决这些人的养老问题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论的一部分,因而对
失独家庭养老模式构建分析绪论,家庭社会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