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微观言语语境与宏观社会环境下的唐宋禅籍詈称词语.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微观言语语境与宏观社会环境下的唐宋禅籍詈称词语.doc微观言语语境与宏观社会环境下的唐宋禅籍詈称词语
引言
目前,学界前辈已经从音韵、词汇、语法等多个角度对禅宗语言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角度上还存在单一化倾向。周裕锴先生最早指出这一弊端:尽管禅宗思想和禅宗语言都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热点,并都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而二者却基本处于相互隔绝、不相往来的状态。
后来周先生在《禅宗语言研究入门》一书中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以禅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多学科知识的相互借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研究。比如语言学和社会学而形成的社会语言学(sociol inguistic),可借用来探讨禅宗语言的社会属性与特质,说明其语言表达形式的社会根源。周先生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把目光放到语言之外的广阔空间,尝试分析微观言语语境与宏观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唐宋禅籍詈称词语,探明禅籍詈称所折射出的农禅文化、禅僧生活状况以及时代背景、社会制度。
一、禅籍詈称与农禅文化
原始佛教时期,僧人多云游四方、托钵乞食,称为头陀行。佛教东传,最初中国僧人也不从事劳作,多靠乞食或布施维持生活。后来佛教不断发展壮大,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僧人和寺院更是依靠官府和贵族阶层供养,寺院经济迅速壮大起来。可以说劳动在佛教的长期流传中不仅被视作下贱,而且为传统戒律和社会舆论所不许。直到禅宗的兴起,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四祖道信提出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传法宝记》),成为农禅的发端者,五祖弘忍实行坐作并重,马祖道一创丛林,百丈怀海立清规,至此农禅制度最终确立。杜继文、魏道儒指出:他(怀海)所完成的农禅体系,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整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通史中的重要事件。
怀海禅师日给执劳,必先于众(《祖堂集》),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从此禅僧个个自食其力,人人参与到劳动中来。农禅并重的制度对禅宗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由此开创了独具特色、自给自足的农禅经济。禅宗僧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获得了双重身份,即既是耕田锄地的农民,也是参禅修道的僧人。
怀海禅师等大力倡导推行的普请法是农禅制度的核心。普请的范围很广,主要有镢地、除草、种菜、收割等农事劳动,也包括拾野菜、捡蘑菇、担柴挑水、烧饭补衣之类。禅僧将禅融入日常生活劳动之中。所谓挑水劈柴,无非妙道;穿衣吃饭,尽是禅机,使禅由行住坐卧阔步进入了生产劳动领域。其后许多禅门高僧,如黄檗开田择菜,沩山摘茶合酱,石霜筛米,云严做鞋,临济栽松锄地,仰山牧牛开荒,洞山锄茶园,雪峰研槽蒸饭,云门担米,玄沙砍柴等,都是农禅制度实施之后的具体表现。而归宗斩蛇、金牛作舞等著名公案又是在劳动中参禅获悟的典型。
在这样的农禅语境中,禅籍称谓语也充满了山野质朴的农作风味。如禅籍有担板汉这一詈称,用来斥责执著于一端、不能通悟的僧人。《碧岩录》卷七第七十则:衲僧家须是句里呈机,言中辨的。若是担板汉,多向句中死却。《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新到参,师问:甚么处来?曰:南方来。师曰:佛法尽在南方,汝来这里作甚么?曰:佛法岂有南北邪?师曰:饶汝从云峰、云居来,只是个担板汉。
劈柴担水是禅僧每日劳作之事,僧人肩扛扁担或木板行走时只看到扁担或木板的前端而看不到后端。有了这一生活体验,通过联想这一思维方式,禅僧创造了担板汉这一詈称。担

微观言语语境与宏观社会环境下的唐宋禅籍詈称词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64 KB
  • 时间201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