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产业、人口分布空间变动的趋势分析
媒体:地理科学 作者:李铁立徐建华
2007-7-1 17:09:30
摘自:地理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但
伴随产业和人口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带来了诸如制造业层次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经济腹地狭小所带来的一部分低层次制造业向外围地区扩散缓慢,没有能够为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层次制造业腾出发展空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与其邻近的省份与广东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势差,也希望广东经济发展能够外溢到这些地区。在此情况下,广东省率先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简称“9+2”,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地区,并迅速得到其他省份和港澳地区的积极响应。内地9个省区的区域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占1/3,经济总量占1/3,是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在不同体制框架下建立的区域经济组合,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十分突出。今后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资源将在更大空间范围实现优化配置,与之相伴生的必然是生产和人口在“泛珠三角”范围内发生动态的演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产业和人I=1在空间上发生集聚与扩散,从而影响泛珠三角生产和人I=1的空间分布。
1 产业、人口分布空间变动的机理
在新经济地理模型之前,李嘉图模型和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是建立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没有运输成本的前提假设之下的,他们揭示了在资本、人口等生产要素不能跨区域流动条件下,区域间依比较优势原则形成了地区间产业分工的原因和结果,但这一分析框架不能解释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情况下所出现的产业、人口集中、扩散和地区间要素价格不均等现象。
新经济地理学以报酬递增、存在运输成本为假设前提,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引起的地区专业
化、生产和人口集中与扩散形成的机理。该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由于运输成本降低
将使产业和人口空间结构发生调整(克鲁格曼,1991)? 。克鲁格曼和韦伯(1996)假设一体化区域内存在几种不同的工业部门,且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均是规模报酬递增;实施一体化的几个区域间具有相似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他们的理论逻辑如下:设想在没有实施一体化情况下,区域之间存在很高的运输成本,每个区域是自给自足经济,拥有自己的产业体系,即同时生产最终消费品和中间投人品。一体化实施后,运输成本降低,不断增长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会加速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进程。此时,在某些产业拥有初始优势的区域会出现累积发展的过程。
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
“圆钟模型”(clock face mode1)用于说明这个阶段产业和人I=1的集中过程】。该模型的假设是:①人口和资本在一体化区域内是可以自由流动的,②并且最初均匀分布在圆周的12个方向上。克鲁格曼运用电脑模拟了在运输成本降低情况下,动态市场是如何推动经济活动在一至两个大型城市集中的过程。如图1所示,人口和生产最终会流到两个初始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去,它们分别分布在圆周的两个相反方向。而其他1O个城市则剩下那些由于受资源限制不能流动或迁移成本高昂的产业和人口。
产业区位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产业空间分布状况的指标,它介于0和
泛珠三角”产业、人口变动的趋势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