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座城市,一座时代的丰碑
-------乌海开发建设掠影
一九七六年元月十日,一个飘着微雪的冬日,在乌海的历史上是一个破天荒的日子。从这一天起,经国务院批准乌海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正式宣告成立。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了乌海这个崭新的名字。共和国最高决策机关的一个英明决定,彻底改变了这片曾长期荒芜、冷寂的土地的命运,也一举托起了她灿烂的前程。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风采,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景致。直到笔者落笔的2008年元旦,乌海依然是一个人口不足50万的小城,在全国浩大的地级城市群中,她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兄弟。可是,当我的视线从眼前的这座小城伸向辽阔的祖国大地,当我的回忆掠过与她朝夕相处近40年的漫长岁月时,我惊喜地发现在她的雄山阔水间凝聚着令我永远为之讴歌的魅力。
她从荒芜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历程深深地打动着我。她胎动于我们共和国诞生的如火朝霞里,起步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如雷鼓声中,更崛起于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时。没有共和国的诞生,没有改革开放的催生,也就没有她的生命和年华,她是一批又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用青春和年华,用心血和汗水,在一片荒漠上塑起的传世雕作,一座时代的丰碑。
乌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构筑起一道迷人、雄浑的北疆风景线。她昂立于华北与西北、内蒙与宁夏的交接处。在她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黄河奔流,群山雄峙,沙漠如垠,田园吐绣。据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份地况普查资料表明,在乌海大地上,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8%,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0%,河流面积约占11%,而可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6
.6%。神秘的大自然把一切富有都深深地埋在了地下。据产生于同一时期的一份地质勘察资料记载,乌海已探明的有价值的矿产地达四十多处。桌子山和乌达两大煤田的地质总储量为四十多亿吨,含煤面积竟占四百多平方公里。除煤之外,还有铁、铅、锌、石墨、蓝硝、白云母、耐火黏土、石英砂岩、电石灰岩等二十余种,其中以煤、耐火黏土、石灰石的储量最为丰富。也许正是这种地面的苍凉和地下的富有才雄奇地预示了乌海从荒原上崛起的历史必然和创业的艰辛,也向世人昭示出她必将有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今天的乌海,尽管荒漠还未脱尽,但新城已露风采,她所呈现出的风姿,已足以让每一个亲历过她历史性变化的建设者骄傲和自豪。经过建市30多年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乌海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特色冶金工业为主体,城郊型农业和第三产业相配合的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的立体交通格局基本构成。她的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几年在自治区名列前茅。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乌海,以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她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实验区,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工矿城市建设试点市,被自治区确定为高载能工业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市。
也许,正是乌海已经取得的辉煌,才赢得了各大新闻媒体对她的热情赞誉:“一座朝霞般的城市”、“一颗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明珠”等等。乌海也借助这些媒体的传播,由塞北走向了全国。
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伟大的列宁就曾经说过,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乌海的历史呢?建市三十年来的发展史,历历在目;五十多年的开发史,也还依稀的留在这片土地上。而这片土地更遥远的过去呢?写起来,竟然是那样模糊、那样零散,就象旷野里的风把几千年的历史撕裂成一片片碎片后又撒落在某个角落,我们只能从那残存的古迹中,辨认先人的足迹,追寻历史的进程。
残留在乌海大地上的新石器时代的部落遗迹和桌子山岩画都在清楚地告诉我们,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留在凤凰岭上的秦长城遗迹、新地汉代古城遗迹及黄河岸边那一座座烽火台,又向人们演绎着,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狼烟滚滚之地;还有桌子山中那一座座古寺遗踪,我们虽然还能知道它们曾经有过的名字:千里山庙、帝彦庙、拉僧庙,但均已无法见到当初香火极盛的情景。这些古迹,对于我们这座年青的工业城市来说,无疑是十分珍贵的,它使城市的历史,有了源头,它使城市的文化,有了积淀。然而,对于乌海人来说,更值得我们纪念和永久珍藏的是乌海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史。
回顾乌海的开发建设史还要从乌海市的成立说起。
乌海是由原海勃湾市和乌达市两个隔黄河而相望的矿区城市合并而成。虽然合并前,她们分属于不同的盟(地区)管辖,可是,无论从地理位置、山川风貌、历史沿革、开发历程及城镇状况竟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终于走在一起是一种机缘和必然。
海勃湾,原名海若布刀亥,这是一个蒙藏语发音。海若布,意为“雄狮”;刀亥,蒙语,意为“湾”,连在一起便是雄狮之湾。这个名字的缘由是一个与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紧密相连的美好、神奇的传说。海勃湾与成吉思汗有关的地名不只这一处。这些动听的传说,容笔
魅力乌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