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是由【duzw46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监控量测
01
02
一、监控量测目的
洞内外观察、净空水平收敛量测、拱顶下沉量测为必测项目,地表下沉量测在浅埋段为必测项目
提供围岩稳定性和支护、衬砌可靠的信息。
提供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
为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和变更施工方法提供依据,确保施工安全
二、监控量测量测的项目、方法及工具
1
2
4
3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
净空变化 隧道净空变化 测定仪(收敛仪)测试精度
拱顶下沉 水准测量 方法:水准仪、挂钩钢尺 测试精度 1mm
地表下沉 水准测量 方法:水准仪、塔尺 测试精度 1mm
1
2
3
4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初期支护完成区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每日观察一次。开挖面地质描述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
对初期支护完成区段的观察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砼、锚杆、钢架的支护状况。目测观察方法:隧道在放炮后一次喷锚混凝土前进行地质观察,核对围岩级别及判断支护的稳定性。检查喷射混凝土有无裂损及发展、锚杆有无松动,最后做好记录。
记录结果进行评估,作为支护参数选择的参考与量测等级选择的依据。
1
2
3
(一)、洞内外观察
各级围岩监控量测断面间距:Ⅱ级围岩地段、Ⅲ级围岩地段为50m设置一断面,Ⅳ级围岩地段为30m,Ⅴ级围岩地段为10m(浅埋段为5m),Ⅵ级围岩地段按2m断面间距布设。原则上将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位移量测布置在同一断面。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
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Ⅱ级围岩地段、Ⅲ级围岩地段拱顶布设一个点,Ⅳ~Ⅵ级围岩地段拱顶中心一个点,距拱顶中心每侧3米处各布设一个点。使用仪器:精密水平仪,挂钩钢尺。周边位移量测以量测初期支护上各点的绝对位移为目的,采用坑道收敛仪通过水平及斜向收敛量测,验证周边位移结果。
周边位移量测在隧道开挖上导设置时一条基线,开挖下导设置时一条基线。左右两侧对称布置4个测点。净空变化、拱顶下沉量测在每次开挖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
(二)、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及收敛
(三)、浅埋隧道地表下沉量测
地表下沉量测在浅埋地段进行,量测断面布置与洞内一致,每个量测断面上测点间距为2~5m,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设7—11个测点。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率表
序号
变形速度(mm/d)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量测频率
1
≥5
(0~1)B
1~2次/天
2
1~5
(1~2)B
1次/天
3
~1
(1~2)B
1次/2天
4
~
(2~5)B
1次/2天
5
<
>5B(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
1次/周
施工时,将各项量测情况填入记录中,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和相关图表,并注明当前施工工序及开挖面离量测断面的距离。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的数据绘制净空水平收敛图和拱顶下沉时态曲线图。
稳定性判别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和变化规律;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常的急骤变化时,表明此时的围岩、支护系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立即停止开挖、对危险地段加强支护,确保已开挖段的安全。
1
2
3
三、量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变形管理等级表
序号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1
Ⅲ
U0<Un/3
可正常施工
2
Ⅱ
Un /3≤U0≤2 Un /3
应加强支护
3
Ⅰ
U0>2 Un /3
考虑采取特殊措施
注
U0-实测位移;Un -最大位移
施工要求
在隧道周边变形速率有明显减缓趋势,,,累计位移值不超过极限位移值得80%-90%等情况下,及时的施做二次衬砌,确保施工安全。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