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清明节扫墓散文(整理10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清明节扫墓散文(整理10篇)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清明节扫墓散文(整理10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清明节扫墓散文(整理10篇)
篇1: 清明节扫墓散文
又是一年清明,芳草如茵,繁花似锦。骑行在乡间的公路上,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油菜味道;路上,穿行着忙碌的扫墓者。
我带了一把镰刀,尾随扫墓“大军”上山。沿途,采摘荆棘的嫩枝,撕去皮,尝一尝,有点甜。似乎找到了一点童年的感觉。至山头,大伙已经在祖坟前干得热火朝天,锄草、割藤、垒土、插墓标、烧香、点烛、燃纸钱、献祭品、放鞭炮……孩子们在旁边叽叽喳喳,凑热闹。我赶紧加入劳动的队伍,挥镰斩草。来祭扫的人太多了,我们排队依次在墓前作揖。山上,人头攒动,烟雾弥漫,鞭炮声此起彼伏。扫墓者这儿一群,那儿一伙。虽然来自不同的家族,但祭祖的心却是相同的。
在一座新坟前,经家人提醒,才反应过来那是去年去世的一个的堂叔的。大家年年清明来扫墓,今年的扫墓人却永远地少了一位。这个堂叔的儿子早上刚从广东赶回来,他眼圈红红的,默默地在荒地上挖草皮,我们几个无声地把草皮垒在坟头。“叔,一路走好!”我在心里祈祷。在鞭炮的浓烟里,父亲将酒洒在坟前,“XX,你喜欢吃酒,我给你倒酒了。”身为风水先生的大叔在坟前念念有词,大意是要逝者庇佑后人富贵。长兄健在,弟却先去,感叹生命的脆弱,生命的无常。
每祭扫一个墓,长者就介绍这是谁谁谁,叮嘱年经人要牢记。忆起爷爷在世时,清明扫墓也说起类似的话,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一九九八年,奶奶去世,那年清明祭扫,爷爷看到奶奶的墓碑,痛楚、眷念的眼神,我记忆犹新。一转眼,爷爷去世就十一年了。
祭扫完铁路南侧的祖坟后,穿过小路,来到另一个山头。过田埂、穿菜土,草丛,就来到了奶奶的墓前。墓碑上奶奶的照片依旧,依然是慈祥的面庞,依然是静静地注视着前方的田野。一年未除的杂草、长藤掩盖了奶奶的坟头。我左手扯草,右手挥镰,一阵猛砍,堂弟也挥锄除草。清理得差不多了,垒土、插标。转到墓前,看到姑姑蹲在墓前,双眼噙着泪水,烧着纸钱,低声地向她的母亲倾诉着什么。姑姑每年都会在爷爷奶奶的坟前烧冥币、“金元宝”……我数次听姑姑说起奶奶托梦给她,奶奶在地下没钱用。奶奶生前辛辛苦苦养猪,卖猪的钱却归爷爷,苦怕了的爷爷把钱攥得很紧。奶奶只能靠纺纱赚些零用钱。
虽然烧纸钱很迷信,但我还是虔诚地在爷爷的坟前烧纸钱。忆起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好奇的我跟着爷爷第一次步行十几里路去砍柴,肩回一根竹子的情形。忆起奶奶去世后,我周末回家,晚上去老屋看爷爷。爷爷从挂在楼板下的竹篮里取出香蕉给我吃。那是姑姑们买给他吃的,他舍不得吃。忆起我有一次在一家小店里打麻将,听说我输了钱,爷爷怒视我的眼神。忆起爷爷苦口婆心地劝我,早点找媳妇,不要挑三拣四。“伢仔,遇到合适的就可以,我们的条件只这样子,不要去挑人家。”那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忆起20xx年暑假,姐姐搬家,爷爷强塞给JZ五十元钱,“你不要嫌少!”(爷爷是典型的守财奴,已经七十多岁的爷爷早已没有了经济来源。)忆起爷爷一目失明,独自坐在门前沉思的情形。忆起20xx年国庆放假,我去田间割晚稻,路过爷爷的门前,却没有进屋看你。第二天,我去北京旅游,给你买了一个暖手袋,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我们回到宜春,就听到了你的噩耗。当天上午,我闻讯赶回老家,抚摸着尚有余温的你,我泪如雨下。
“爷爷,清明来了,我给你扫墓来了!”我用一根棍子拨弄着纸钱,担心没有烧着。一阵风吹来,焚烧的纸灰纷纷扬扬,四处飘散……
我回到奶奶的墓前,姑姑还在那儿烧冥币。我看到奶奶的墓碑下方有一层绿色的东西。用手一擦,竟擦不掉。仔细辨认,原来是青苔。担心时间长了,会遮去墓碑上的字,我用指甲去刮,效果不好,后来捡了一张纸,使劲地擦,绿痕才慢慢地变澹了。我注视着墓碑,墓碑上的奶奶似乎也在看着我。这张照片是一九九七年下半年,奶奶病重的时候我拍的。奶奶一九九八年二月去世,至今已有十六年了。可是以前的事,像放电影似的浮现在我的眼前。记事起,我就喜欢去奶奶家吃饭,奶奶做的菜特别好吃。九四年寒假,我去洪江年坪领工资,舍不得花钱吃东西,饿着肚子下午才回到横山,是在奶奶家连吃了几大碗饭。奶奶责备我怎么能饿肚子。忆起少年时期的我,身患重病,独自在异乡治病,奶奶不放心,带着两岁多的孙女去照顾我。我病重,在家痛得大呼小叫,邻居告诉了奶奶,奶奶哭喊着跑到我家来:“造孽呀!伢仔。”要爷爷把我背到老屋爷爷的床上。床上铺了厚厚的稻草。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似乎还闻到了那澹澹的稻草香。忆起九四年,我参加工作,奶奶送给我一个铁桶,桶子外面包了一层薄膜,锃亮锃亮的。你叮嘱我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天冷注意添加衣服。桶子非常结实,我在乡下教书的时候,那个铁桶伴随着从这所学校调到那所学校。二十年过去了,桶底已经有了铁锈,我舍不得再用了,拿回了横山。忆起邻舍盖厨房要霸占我家的地盘,我的父母束手无策,年迈体弱的奶奶躺在地盘上生死不肯。忆起九二年暑假,十二岁的堂妹中午去挑水,不幸落井溺亡。奶奶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忆起年老体弱的奶奶,替打工的细叔细婶照顾读书的堂弟,抚养另一个堂妹。奶奶带了一辈子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孙子孙女,外甥女……忆起你在宜春大叔家住时,一次下大雨,我去借伞,你留我吃饭再走。忆起奶奶得了严重的肝病,肝部有一硬块,痛得连声呻吟,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忆起奶奶出殡时,我双手托着奶奶的遗像,迈着沉重的脚步,送奶奶上山的情景……
纸钱已化为灰烬,墓前的香还在燃烧,一缕轻烟飘过墓地,飘过菜土,飘过田野,越飘越远……
爷爷、奶奶,我想你们!
篇2: 清明节扫墓散文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了,移居外地和城里的人,都开始陆陆续续地回乡祭祖扫墓了,于是,往日冷清的墓园里渐渐热闹了起来,到清明那天,墓园内外已是人满为患了,就如节假日5A级景区一般。
墓园外的停车场,道路边,甚至远远的公路边停满了一辆挨一辆的私家车,下车时大都手捧着鲜花,拎着装满祭品的袋子,一个个摩肩接踵地涌向墓地,络绎不绝。当地政府会提前安排公职人员和义工来维持秩序,有时还会派消防车执勤。再加上些卖祭品、鲜花、果品和玩具的生意人,让本就拥挤不堪的人流更显阻滞。
墓园里的人簇拥着涌向自家先祖和亲人的墓地,然后在紧密排列的狭小墓前或拂试墓碑,或插花添土,或摆放供品,再焚香叩拜,接着边谈论和追忆逝者的生前往事,边焚烧起带来的各种纸制品,于是墓园里到处弥漫着祭品燃烧起的袅袅青烟,浓郁刺鼻的香火驱散了墓园花草泥土的芬芳,喧闹和嘈杂替代了往日的肃穆和宁静。祭祀者的脸上大都没有了悲伤,只有些新添的墓地处偶尔传来的悲恸声,告诉你这是清明的墓园。
苏南农村的土地因为城镇化,如今也和城里一样越发的紧张。原先各家自置的墓地都划片集中到了一起。统一砌成了花坛样地一行行一列列,在侧面的瓷砖上刻上已逝者的名字和编号,宽三十厘米,高七十厘米的墓穴密密匝匝的紧紧挨着,上面种些低矮的松柏、棕青或黄杨,好多已被烟熏火燎过。既使这样的露天墓地不久也快没有了,后来的逝者已只能安置在室内所谓的安息堂了,如今已鼓励百姓树葬或海葬了。
每年清明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便有些怅然若失。孝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一大支柱,即使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以来,儒家思想传承也有二千年,就是在今天,国家也在大兴国学和创办孔子学院,把清明也订为法定假日,历届领导人还要回乡祭祖,海峡两岸每年还要公祭黄帝陵,可百姓就能数典忘祖么?常说一个人最惨的结局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有了穷人卖身葬父(母)的故事。清明时节才明白了为什么说“苏南是上海的后花园”,也许这是种无奈,但活人与死人争地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质恐怕是见利忘义,还美其明曰殡葬改革,改革是改掉化冥纸、放爆竹、做法事、大摆宴席的陋习,而不是取消墓地。什么都要向西方学,这一点就相趋甚远了,知行合一真得很难么?
好在爷爷奶奶的墓地不在那样的墓园,,上面的墓穴也是各家自建的,虽然大小不一,式样各异,排列也有些零乱,但环境和心情毕竟好了许多。墓地里有几棵高大的松柏树和不知名的古树,错落有致,一条还算宽敞的乡间马路,两头留出了块空地便于停车,周边就都是农田了。清明时节,满眼是绿油油的麦田和金黄色的油菜花,清风拂来是扑鼻的乡土气息,同样是扫墓祭祖,显得惬意而舒畅,常说叶落归根,入土为安,也许就是需要一份空灵恬静的心境罢了!只是这样的地方还有多少,又能存在多久?
小时候家境一般,爷爷奶奶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父亲是老大,另外爷爷有个驼背的二叔,也是他照顾,所以日子过得很是节俭和清苦,好在爷爷会些做土坯砖和编织芦苇制品的手艺,磕磕绊绊的也过下来了,估计那个年代,家家境况都差不多吧。从我记事时起,直到上高中那儿,差不多有十年,我是睡在爷爷奶奶房间里的,奶奶个子矮小,勤劳、善良、爱唠叨,对人从不发脾气;爷爷身材高大,聪明能干,话很少,脾气有些古怪。他们总是睡得很晚起得很早,他们的饭桌上常是一碗咸菜、一块腐乳,常年换来洗去的几身粗布衣服。可奶奶打小就疼我,为了我上学不迟到,买了个机械台钟;为了让我增加些营养,总备上一罐白花花的猪油。只要是走亲戚,奶奶总会带上我,虽然要走上半天的路,但总能吃得好些。上小学时特别喜欢小人书,有时候钱不够,就偷偷地从奶奶的花布钱包里拿,一般不会超过一毛钱,多是不敢的,有过一次拿了五毛钱,可是我好几天都没睡好觉,每天晚上都会支着耳朵听奶奶会不会和爷爷说起这事,要知道那时一年的学费不过一二块钱,而那五毛角票奶奶要起多少个早,捡多少菜,赶多少趟集市才能挣回来哟!其实奶奶何尝不知道,只是怕被我妈知道了会揍我才装作不知道的。
拿钱的事直到奶奶去世都没有勇气向她承认,这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对爷爷我一向是怕他的,但他过年时总忘不了给我扎个风筝和兔子灯的,那时也是和他最亲近的时候,最高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爷爷和奶奶都会给我压岁钱,直到我大学毕业。结婚那年,爷爷和奶奶给了我六个珍藏多年的银元,也许那是他们的祝福,也是他们的期盼,更是对我们的嘱托。每次上坟想起这些,心里满是酸楚。因为我曾无数次对自己说:等我长大了,等我有钱了,等我有空了,等我……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你们的,如今逝者已逝,等也成我了心中永久的伤痛。而唯一能让我忆起的,竟然还是小时候我们围坐在一起,爷爷奶奶听我讲电影故事时的专注和开心。都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有多少人能不留遗憾地做到了,知行合一真的很难么?
今年或许是个细雨纷飞的清明。从量子理论上说,他们那里就会是个温暖且风和日丽的清明。
篇3:清明节扫墓
有的人喜欢热热闹闹的春节;有的人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而我最喜欢的是清明节。
清明节有扫墓,踏青和包清明果等习俗。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包清明果。
首先要把摘来的艾叶洗干净,焯水,接着搅拌成糊状,然后把糯米和面粉揉成面团,再把艾叶和面团混合,准备馅料,我们做的馅料是有咸菜、笋、香干和肉丝组成的。然后我们就开始包清明果啦,首先我睁大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奶奶的手。只见他熟练地把大果团掐成小团,再用大拇指在团上飞快地钻出一个大洞,好似一个“小青碗”,然后把馅儿填进“小青碗”里,把果皮面对面提捏上,最后在边缘摺上花边,一只清明果就完成了。
奶奶包的清明果真漂亮,有的滑溜溜的,像一个个元宝,有的拖着长长的身子,像条乌篷船。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有模有样的包起了清明果。第一个清明果马上就要包好了,可就在这时,清明果的“衣服”被馅儿“挤爆了”。奶奶看了,咯咯的笑了,说我馅放的太多了。经过多次尝试,最后我终于包出了几个完整的清明果,就是有点丑。上锅蒸十五分钟左右,等到清明果的颜色变成了深绿色就可以拿出来了。
打开锅盖,芳香四溢。跟奶奶包的清明果比,我的清明果好像缺少了点“自信”,但是我尝了一口后,心里却美滋滋的,感觉幸福极了!
篇4: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那天,天灰蒙蒙的,我站在曾祖父的坟前,心里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听着鸟儿那悲戚的叫声,看着那已经开满野花的坟头,我的眼泪不由得大滴大滴的滴落下来。恍然间,我的眼前出现了曾祖父那高大的身影。他满脸皱纹,依然那么慈祥。我扑向他,可是哪里还有他老人家的影子,只有一座孤坟。我呆呆地站在那里,心中涌起曾祖父在世时的一件件往事。
从我懂事那时候起,曾祖父就一直很疼我。夏天的晚上,他一边用扇子给我赶蚊子,一边指着天上的星星教我数数。我学着他的样子,胡乱的指着天空数着:“一,二,三,四,五……”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望着我们,好像羡慕我有这样一位好曾祖父。渐渐地,我睡着了,于是,曾祖父轻轻地拍着,哼着小曲:“好宝宝,睡觉觉。”我在这温柔声中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上小学时,曾祖父对我的学习也很关心,每次我做作业时,他总要坐在我身边,眯着眼睛看着我写字。有一次曾祖父给我说:“靓儿长大一定会考上好大学的。”从此我便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曾祖父对我的期望,考上大学,带曾祖父去北京。可是就在那年,曾祖父却悄然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那和蔼可亲的曾祖父了,他也和我去不了北京了。我也只能在那孤独的坟头来思念他了。

2025年清明节扫墓散文(整理10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ma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