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精选13篇).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精选13篇)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精选13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精选13篇)
篇1: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
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以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户外空间的交往需求着手,依托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提出适用于老年人户外空间的三种类型,将老年人与人之间、老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影响效果进行详细论述,提出适用的交往空间能够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
关键词:老年人;交往;户外空间
,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年递增,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愉快是社会和家庭和美的前提之一。为老年人在社区设计适合他们使用的交往空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交流与倾诉降低失落感和抑郁感,由此也许改变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对他们身体甚至精神的关怀。以交往为前提的优质社区户外空间能够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1社区设立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的现实意义
(1)老年人渴望户外的消遣活动、人与人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达到释放心情的目的。有调查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都非常喜欢户外运动和与人交往,甚至是他们的日常需求行为。(2)调查显示,70%,一般在户外的活动时间多为1-2小时,9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休闲活动空间应靠近居住所在地域,因此,老年人是社区户外景观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3)在户外交往时,老年人渴望具有符合他们使用要求的户外交往空间。
2老年人适用的`户外空间类型和交往影响分析
针对老年人的户外空间,不仅要景色优美令人心情愉悦,更要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按照老年人的交往习惯和活动特点,将适用于老年人交往的社区户外空间分为三类:散步道、小型半封闭交往空间、群体交往活动空间。如表1所示,这三种方式,通过景观营造,达到人和人交往的主要目的。不同的户外空间类型队老年人的交往心理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交往人数、私密程度、交往方式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生理。

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偏好于散步或慢跑。茶余饭后,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并肩散步的过程,既是一种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锻炼的活动方式,又可以在散步的过程中愉悦地倾听与倾诉,满足老年人相互交往、表达情感的可能。散步到可以尽量设计得曲折蜿蜒,如同古典园林的路径般使人步移景异,使行走过程富于变化,老年人在其间不论是慢跑或散步,不会因为景观的一目了然而失去兴奋点,多变的景观情趣会让散步这种单一行为变得有趣味性,不会觉得那么累。另外,在路径变化处设置识别性较强的标志物,加强空间的方位感和导向性。激发老年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比如使用色彩鲜艳、气味芬芳、声音变化的标识物更容易被老年人察觉分辨,可以增强老年人面对空间转换时的方向感。

小型半封闭交往空间具有较强的领域感和私密性,身处其中的人不会把自己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不论是喜欢独处的个体老年人,独自静坐、享受阳光、接触自然,还是几个老年人希望亲密交流而不愿受他人干扰,这种小型私密空间都是最好的选择。此种方式有利于促进老年人进行私密性较强的交往活动。座椅的摆放方式对老年人的交往活动方式以及心理感受有很大的影响。如表2所示四种不同摆放座椅的方式带给老年人交往影响分析,图中箭头方向为人的视线方向。此种座椅摆放方式的影响也适用于其他空间中。

在户外,老年人进行动态活动如毽球、慢跑、遛鸟、太极拳、武术、跳舞等,不同年龄、不同活动能力的老年人群聚在一起,此时,个体的私密性减弱,而公众性加强,可以与更多的人交谈娱乐,热闹的气氛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可以免去老年人的孤独感及与社会的脱离感。因而,在社区中需要为老年人设置可供群体交往活动的空间。
3结语
老年是人类必经的生命阶段,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既是充分体现文明社会的关怀,也为我们明天作好安排。这就要求设计师在为老年人创造户外交往空间过程中,不可以主观臆断地为老年人规定交往空间,而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考虑他们的特殊需要,才能营造出被老年人适用的户外交往空间。然而,大多数社区不是老年人专属的老年社区,在进行适用于老年人交往的户外空间设计时,要将社区景观的常规化和专属化相结合,为老年人划分出相应区域进行合理化、综合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朱容,城市公共环境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3]乐嘉龙,外部空间与建筑环境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芦原义信(日本),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拉特利奇阿尔伯特J,大众行为与公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7]JGJ122-99,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2:老社区交往空间设计改造论文
老社区交往空间设计改造论文
本文作者:左芸、王依涵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互动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然而,大学生的交往虽然广泛,但仍以同龄人为主,部分学生缺少交往技能、交往机会和环境。因此,我们要针对上述大学生的交往特点对交往空间的重塑提出合理的改造措施。
这种80年代末城镇老社区的形式和格局对于很多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曾经或者现在仍生活在这样的老社区中。虽然很多家庭如今搬入了新社区,但是对于老社区的感情并没有消失,那一个个被称为“天井”的庭院,一排排门前的“自行车库”……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存在。案例设计中,保留天井、车库这些集体记忆,以老社区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进行交往空间的重塑成为设计的重点。(图1)
以案例为背景,从老社区和大学生租房需求这两方面分析从而探究交往空间的重塑对老社区改造的影响并得出结论。首先从车库、天井角度分析老社区现存的主要问题是:车库:变成了废弃自行车之地;功能改变为杂物间;车库遭弃用。天井:基本只为一楼住户欣赏利用;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影响小区环境和美观。除上述主要问题外,还存在与改造相关的其他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80年代末的老社区底层多住人,其室内房间较为阴暗潮湿。底层的门窗洞口的位置使室内、外形成视觉污染,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老社区的建筑多为砖混结构,不利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然后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大学毕业生的租房需求分析:物质方面:居住条件要优于普通的宿舍;居住环境的安全性需要保证。精神方面:有看书充电的文化场所;有方便健身的场所;有多与自然环境接触的场所。(图2)
在1977年,美国学者纽曼根据居住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以及空间领域性将街道到住宅的居住空间划分为四个递进层次。本文对案例改造也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私密空间:该空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封闭性、领域感极强,不易被他人侵犯。半私密空间:为私密空间渗入到半公共空间的部分,属于一套居室的各个住户或者同一单元楼内的住户所共有。这类空间主要存在于室内公共服务区域。半公共空间:存在于天井、车库等院落空间,作为室内向室外的延伸部分,属于同一幢居民楼的住户所共有。公共空间:为单元与单元、楼与楼之间的邻里关系的交往提供场所,为小区住户所共有。边界空间:这里的边界空间主要包括社区入口、庭院边界、单元入口这三级,它将各个交往空间连接起来,也是人们乐于驻足活动的地方。庭院空间:本文案例所设计的庭院空间依据其空间尺度和建筑的依托关系可分为单元楼前作为入口系统的宅前庭院、贯穿各单元间的宅间庭院和为前后楼之间居民共享的中心庭院三级。室内服务空间:大学生保障公寓要能为大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服务场所,以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图3)
科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著的《透明性》一书将透明的定义为“物理的”和“现象的”两类,前者指的是由玻璃等材料形成的透明,后者是该文的重点——“不同层次的空间被同时感知……不同位置的透明图形具有相同的空间意义。”透明性作为建筑的一个特征,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把“透明性”处理重点表现在底层中每个连接天井的房间通过空间构架及虚实处理,作为既不属于室内也不属于室外的过渡空间,让人通过空间的变化感知不同的环境氛围。在功能上定位为服务空间,也许是一个茶吧、一个休闲区等,是交往空间塑造的重要设计部分。这种“透明性”交往空间在设计的其他几处也都得以体现和应用。(图4)
根据前文所述对交往空间的反馈提出以下几点改造策略:底层——改造为公共服务区,作为室内主要交往空间。主要满足于单元楼内的住户的日常需求,提供适当的健身、餐饮休闲、看书等一些公共交往场所。二层及以上——改造为套间式的居住模式。并且每套居室都有一个客厅,作为居室内部住户的公共交往空间。(图5~6)把天井和车库作为整体进行院落空间的营造,车库作为天井的延伸并且联系前后建筑。人们对于院落空间的需求体现在户外活动、空间的归属感、邻里交往的需求这三个方面,提出以下改造策略:提高空间的使用率;明确空间领域;提供自主选择交流的场所;提高可识别性。把单元的主入口改为从天井进入,体现以下设计要点:增强归属感和领域感。当住户通过天井进入室内时,就已经能感受到亲切的氛围,而陌生人到此有侵入他人领域的感觉。进入室内要先与自然接触。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在公开演讲中多次表达对入口系统设计的重视,他认为人进入到住宅首先要与自然接触,接受自然的洗礼。因此穿过庭院空间进入室内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式的继承,另一方面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出发,在与自然接触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说,“迄今为止,我一直通过建筑注视着这个社会与时代。”通过本文对老社区改造的探究,对自身而言也是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并为我们今后老社区的改造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即基于它的场所文脉提出改造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策略。同时,作者认为把住宅底层作为公共服务区,天井入口等改造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可以应用到其他类似社区中,以解决交往空间的不足、社区安全等实际问题,以此提供借鉴和启迪。
篇3: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
摘要: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城市居住区人口密度随着逐年上涨的地域经济发展趋势而不断提高,但北京市居民在居住区的户外往活动却呈现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对北京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模式入手,对北京市居民的户外交往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利于北京市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居民交往活动需求
1引言
北京作为我国一线城市,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城市居住质量也取得了良好改善。但因为发展的过于迅速和供需关系的紊乱,在居住区的设计与规划中过于盲从,在规划中主要以物质性的需求为主旨,导致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居住区内感情冷漠,缺少精神生活。其次,由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发生了改变,距离不再阻碍人类的交往活动,互联网社交成为当下的主流交往方式,这也使得居住区户外交往活动需求减少。交往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户外交往活动可以简化的分为三种:必要性交往活动、自发性交往活动和社会交往性活动。①必要性活动因为其不可选择性,很少会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所以与空间环境没有较大的关系。②自发性活动的发生完全从属于人类的个人意愿,只有在外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也使得这类交往活动对户外交往空间有极为强烈的依赖性。③社会性活动,其发生多属于必要性活动与自发性活动连锁反映下而产生的交往活动,是具有综合性的交往活动,虽然,物质环境对于此类交往活动的影响不大,但是,良好的交往空间可以提高社会性交往活动的机遇与质量。因此,如何引导居民的自发性社会活动是现代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的关键。
篇4: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董仕君.居住区中适合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J].住宅科技,(4):34~36.
篇5: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
北京传统的生活居住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族群式规模的四合院为主。院子外侧由胡同相连,其居住空间环境上由于相对的封闭与交融特性,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户外交往条件,胡同也成为了传统居住模式中相对成功的户外交往空间。在科技与经济空前强盛的今天,由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北京的居住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城市土地资源匮乏,住宅商品供需紊乱,高层密集式的住宅公寓成为现代居住模式的首选。随着居住模式的改变,现代居住区的主要户外交往活动场地也变为以庭院绿地、组团绿地和中心公园为主的居住区绿地空间。然而,由于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过度的注重功能、理性和秩序,虽然在居住区户外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具有明确功能设定,但是这些功能设定往往是将居民繁杂的生活需求简单归类而确定的,从而忽略了居民非确定性的户外交往等活动的需求。其次,在规划设计中过于注重平面布局的美观,从而使得一些规划设计华而不实,缺乏实用性,从而削弱了居民自发性户外交往活动的潜在优势。

2025年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精选13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ma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