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1页
第 1 篇: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
历了从培养目标偏重实用性、功利性到更注重书法人才人品
和修养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古代书法教育特点的梳理,旨在
发现其内在规律,能够对当代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启
发。
古代书法教育重在培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和专门技能的人
才,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目的来考虑。周代贵族子弟的学习内容之一的“六书” ,指的
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音”六种选字法则,
是文字学范畴。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选出 《仓颉》、《爰历》 、
《博学》三篇字书,作为标准文字,教学童识字。
在汉代,低级的文史如果“能书”,就可能升迁为长吏乃至个
高级别的大官,因为上级将“能书”作为考察、提拔的一项
重要条件,在敦煌、居延出土的汉简中,能见到这方面的实
物证据。 如:“肩水侯官执胡隧长公大夫奚路人, ……, 能书,
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家去官六百五十里。 ”(《居延
汉简甲编》1014号简)。
1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1页 : .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2页
上面的实例表明政府把文字学作为书法教育的内容,同时又
和利禄挂钩,带有很重的功利色彩,但却是推广文字学和提
高书法实用性的最有力办法,从而促进了书法的普及。
,能否
写好楷书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条件。在“科举重书”政策驱
使下,书法的教育直接偏重科举制度的要求。
唐代中央学校隶属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
算学、律学,“书学”专科,是六学之一。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 “书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及
庶人之子通其学者为之”。“永泰中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
员,……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书馆三人。”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
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之事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
业兼习余书。”
可见唐代书学以文字学为主要学习内容,在老师、学生、学
习内容、学制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促进了书法普及。
宋代科举重书程度不及唐代,但要求楷书没有变化。马宗霍
《书林藻鉴》载: “李宗谔主文即久,士子皆学李书,肥扁朴
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守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
号曰朝体……王问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 ”可以看出
科举是要求楷法的,并且考生还会跟风学习考官书法特点,
2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2页 : .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3页
以求科举过关。
明代也曾设立书科,《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年,诏天下
府州县立学校,……,以礼、东、射、御、书、数、设科分
教……习书依名人法帖,日五百字以上。 ”另外,明代武学也
有下列记载:“幼官子弟日写仿书一张,率以百字为度,有志
者不拘。”可见明代全国各类型的书法教育非常盛行。
清代书法教育也已深入人心,内府也曾经招收学生,教授书
法。例如:康熙二十四年奉旨:“看来内府竟无能书、射之人,
应设学房,拣选材堪子学书、射者,令其学习。”
可见书法在古代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考官的重要手段,产
生于隋代,完备于唐代,改革于宋代,鼎盛于明代的科举制,
在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书法理
论则是为指导用笔、结体章法等技法而诞生的。
汉代着名学者蔡邕,擅长多种书体,又创飞白书,也有书法
方面的论着,如《笔论》和《九势》 ,主要论述的就是运笔规
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讲究文字的书写技巧,如卫夫人《笔
阵图》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用笔赋》等都是
3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3页 : .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4页
论述书写技巧的文章,也是那个时期书风的最好证明。
唐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技法的论着及文章,总结
(summary)了书法教学实践经验,反映出唐代在书法教学方
法上的独特之处。
关于技法的论文在唐代以后也很多,如宋代姜夔的《读书谱》,
明代丰坊的《书诀》,清代刘熙载的《书概》,对后世学习书
法影响都很大,在此不一一列举。
,书法体现的
价值观与儒家要求人的价值观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杨雄曰:
“书,心画也。”项穆亦曰:“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
外,书亦云然”。柳公权强调:“心正则笔正,笔正则书正”。
苏轼也说:“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刘熙载
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
已。”朱和羹说:“学书不过一技耳, 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
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
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
在要求书法人才具备儒家要求的品德之外,古代书法教育还
强调书法人才学识、才情等综合修养的重要性。历史上一些
着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不仅书艺高超,
更是高尚人品与深厚修养兼备,因此备受尊崇,对后世学书
者的影响深远。
4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4页 : .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5页
,主要在官学里实施。一般
都有特定的地点和标准的教材。
秦朝有《仓颉篇》,《博学篇》,《爰历篇》为标准文字范本,
在全国推行。
汉代有“学馆”、“书社”等分布于乡里,教授儿童识字和书
写。更高层次的学习还可以进入郡国学、太学或名家自立的
“精舍”等进行深造。以《仓颉》、《训纂》、《滂喜》为主要
教材。
唐代国子监书学是培养书法人才的专门学校。前面已有介绍,
这里不再详细叙述。书学学业完成后,参加国子监考试。合
格者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此外国子、太学的学生,也
规定“学书,日纸一幅”和兼习字书。
宋代徽宗创立的书学,学生以 30 人为额,学习内容主要以篆、
隶(楷)、草为主,还学习《说文》、《字说》、《论语》、《盂子》,
“文化课”和“专业课”兼顾,课程设置非常合理。
元代记有地方官办小学情况的《届学典礼》一书中,有成宗
元贞元年( 1295年)的公文,要求: “诸生所习字,合用唐颜
尚书字样写……” 、“诸生……习大字一纸、小字一纸。务要
模仿精工、字画端谨,通晓前贤笔法,毋得率略及有浥污。 ”
可见元代学校是比较重视书法教学的。
5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5页 : .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6页
明代翰林院曾组织善文和善书人员培训,优秀者从事相应的
编修检过工作。此外书科“……习书依名人法帖,日五百字
以上。”
间的授受,统称为私学。
汉代家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尤为明显,许多着名书法家都是一
门相传,更影响到魏晋南北朝锺、卫、王、谢、庾等世族研
习书法的传统,形成以家族某人为核心的书家群体。唐代士
族衰落,但很多家族中仍有书法优秀者: “书有大小欧阳”令
人瞩目;虞世南有“子纂,孙焕,皆能继也”。着名的《述书
赋》是窦枭、窦蒙兄弟二人共同编撰;张怀权兄弟二人共同
为《六体书论》书写所附六体书法的范本。
唐人很重视师授,许多书法家通过这种教学获益匪浅,如李
嗣真《书后品》 记载虞世南 “受于永禅师, 皆有法体”。窦臮、
窦蒙《述书赋》中有欧阳询“书处于北齐三公郎中刘珉”的
记载。张怀权《书断》记载褚遂良“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
述右军……亦尝师授史陵” 。
元代私学中的书法教育主要有建立书院和师徒授受两种形
式。赵盂頫的书法风格和观念的之所以能够传播,与他本人
对后学教授密不可分。周伯琦、黄公望等人都是在赵盂頫指
点下成为名家。
6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6页 : .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第7页
书法流派是明代书法最突出特点,吴门书派、云间书派大都
是以师徒相授的形式使书法风格得以延续。
在清代一些书家是通过家族传承的形式进入书法领域的。如
康熙年间的书家蒋衡,曾花费12 年抄写楷书《十三经》,可
见其书法用功极深。其子蒋骥亦擅书画。蒋骥之子蒋和继承
家风,能书擅画。这样的例子在清代书法史上屡见不鲜。
第 2 篇: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
深的精神境界。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
周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书法的发展数千年来绵延不
断,形成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最为基本的
书体。从古至今,书法史上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赫赫有名的书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