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软弱围岩隧道涌水、坍塌处理施工技术研究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软弱围岩隧道涌水、坍塌处理施工技术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软弱围岩隧道涌水、坍塌处理施工技术研究
Summary: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隧道施工成了高速公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云贵川地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占比较高。云南地区属于典型的滇中红层地质,隧道围岩复杂多变,裂隙水较发育,多数属于软弱围岩。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涌水、坍塌现象频发,施工安全风险较高,也制约项目整体施工进度;如果对软弱围岩隧道涌水、坍塌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隧道发生二次坍塌风险,引起大的安全事故,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玉楚高速公路隧道右幅涌水、坍塌情况和处治过程总结分析,得出了软弱围岩涌水和坍塌处治措施,为后续类似隧道工程施工起到了指导作用和经验借鉴。
Keys:隧道 软弱围岩 塌方 处治处理
一、工程概况
双柏隧道为玉楚高速公路全线控制性工程,设计为分离式隧道,隧道左幅全长3615m,右线全长3575m,为特长隧道,隧道施工按进、出口分左右幅共设置4
个作业面对向掘进施工。隧道洞内地质条件复杂,主要以泥岩、砂岩互层为主,岩体较破碎,裂隙水较为发育,属软弱围岩,隧道穿越多处断层和破碎带不良地质,围岩全部为Ⅳ、Ⅴ级围岩;隧道区地表水丰富,通过对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裂隙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和地表水下渗,隧道开挖过程中易产生涌水现象。
隧道出口右幅掌子面施工至YK138+670位置,隧道支护参数为SF5a,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工法。开挖过程中上台阶左侧拱脚突然出现大量涌水,瞬时涌水量约每小时2000方左右,现场紧急将人员和设备全部撤离,随后掌子面和上台阶坍塌,。由于隧道出口为下坡洞,%,约半小时后出水淹没至二衬台车高度的三分之二位置处。涌水稳定后,通过对隧道涌水量测量计算,其涌水量为8099m3/d。涌水后,现场安全风险非常大,急需对涌水和坍塌掌子面进行处理。
坍塌后掌子面 积水水位线
出水原因分析:根据现场勘察,地表周边无明水,排除地表漏水原因。分析出水主要为岩体裂隙水或掌子面前方存在水囊,裂隙水(水囊)由地表水通过砂岩长期渗漏补给。本次属于短时间内大量涌水,非一般裂隙出水,分析掌子面前方存在大面积软弱破碎层,裂隙极其发育,存水量丰富。
二、施工工艺流程图
三、施工工艺及技术控制要点
1、涌水引排与坍塌面处理
(1)洞内积水抽排
快速抽排水是隧道涌水塌方处理的关键,根据积水量和涌水量计算,洞内积水约1万方,日涌水量为8099方,计划2-3天将积水全部抽排完毕,现场设置15台15KW污水泵同时进行抽排。由于一次性抽排扬程较大,洞内设置积水箱,分段抽排。抽排至仰拱位置,确保掌子面无积水。需要注意的是反坡排水隧道应急设施必须齐全,保证出现突发涌水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2)掌子面及中台阶位置排水
为了避免涌水散排浸泡两侧拱脚,,在坍塌面位置横向挖设1条排水沟与两侧纵向排水沟联通,确保中台阶不积水。
(3)坍塌面处理
为保证坍塌面稳定,在垮塌面满面铺设钢筋网片,然后采用10cm厚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封闭至拱顶位置。坍塌面封闭后,在坍塌堆积体底部1米范围内横向布设2排排水孔,排水孔采用Φ76钢花管,排水孔长度5米,,上下2排梅花形布置,将垮塌体内积水有效引排。
2、现有初支加固处理
为了保证垮塌体后方施工人员的安全,在垮塌处理之前首先对垮塌后方初支进行加固处理,首先在掌子面后方12米范围内初支面增加护拱,护拱采用22工字钢,间距60cm布设,拱脚采用钢板支垫密实,采用20圆钢将护拱纵向连接成整体。采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后,护拱拱顶及边墙位置采用φ42×4mm、L=。钢花管按60cm*80cm(纵×环)梅花型布置,采用1:1水泥净浆,~1mpa,终压控制在2Mpa。
3、止浆墙施作
在掌子面处施作止浆墙,、,采用C25混凝土浇筑,从中台阶封闭至拱顶位置。止浆墙顶部部位设置2排Φ42mm环向钢花管嵌入岩体并进行注浆处理,钢花管长度2米、、,嵌入初支岩
体1m。确保止浆墙和初支面连接成整体,避免帷幕注浆过程中因注浆压力过大,造成止浆墙向外推移。
止浆墙前后绑扎两层Φ22mm钢筋,钢筋网间距为80cm×80cm,之后立模浇筑砼。同时在浇筑止浆墙时预留泄水孔,止浆墙要伸入钻机工作平台(中台阶)1-。
施作止浆墙
4、钻机平台施作
为了满足钻机施工作业要求,在止浆墙后方施工不小于9m长的作业平台,作业平台范围内需整平压实,之后喷射15cm厚C20砼硬化做为钻机施做平台,便于钻机移动定位,。
5、注浆孔布置
掌子面前方25米范围内进行周边帷幕注浆,注浆固结长度为25m,注浆加固为拱部环向150°范围,初支开挖轮廓线外5m,浆液扩散范围为2m,单循环布设注浆孔30个,孔位按两排进行布设;第一排为A、C管束孔,其中C序孔为补注浆孔,孔位从拱顶以下50cm进行布设,孔位间距位60cm,孔位均按照11个
布设;第二排为B管束孔,孔位间距位143cm,两排管束孔排间距为40cm,管序注浆压力4-6MPa。
开孔布置图
25m终孔断面图 15m补充断面图
注浆材料以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为主,水泥单液浆为辅。水泥单液浆质量比W:C=(-1):1,双液浆体积比C:S=1:1,双液浆凝固时间按25-35秒控制。
6、钻孔注浆施工
采用前进式分段注浆、钻杆后退式注浆结合水平袖阀管束注浆工法,首先间隔施作A束孔对垮塌体掌子面前方围岩进行预注浆加固处理,保证后续管束注浆孔在钻孔过程中一次成孔。
(1)注浆前期采用前进式注浆,标定孔位确定钻进外插角后,采用Φ130mm钻头在止浆墙上开孔,,安设孔口管,孔口管采用Φ108mm,δ=6mm无缝钢管,,孔口管外壁缠绕麻丝以防漏浆,采用钻机冲击安设到要求深度,并用水泥基锚固剂锚固,保证孔口管牢固不漏浆;然后进行钻孔施工。先用Φ90mm钻头通过孔口管进行钻孔,钻进5-8m后退出钻杆,安装堵头板和球阀通过孔口管进行注浆,注浆加固前5-8m松散堆积体。
(2)钻孔、注浆中期,若钻孔过程中出现塌孔、卡钻现象导致无法钻进至设计孔深时,退出钻杆,更换Φ57mm注浆钻杆,Φ63mm注浆钻头钻进至塌孔处采用后退式分段注浆,分段长度2m,按次方法直至钻孔到设计上深度为止。注浆钻头与注浆钻杆通过连接管连接,连接管中安装球形珠和弹簧形成阻隔装置。
(3)待预加固孔全部钻孔、注浆施工完成后,采取水平袖阀管束施工工艺对前方岩体进行注浆加固,首先采用Φ130mm或Φ90mm钻头钻进至设计孔深,退出钻杆,然后采用钻机顶进3段袖阀管,袖阀管分别为短管、中管、长管3根,袖阀管采用φ32mm、壁厚3mm无缝钢管,袖阀管单根长度为9m。袖阀管前端5-7m为注浆段,注浆段溢浆孔直径为8mm,溢浆孔“梅花型”布置间距为75cm,袖阀管底部15cm需缩尖,分节下放,满焊连接,袖阀管下方后对孔口先用锚固剂进行封堵,保证注浆过程中空口不漏浆,注浆先注短管,对孔口和止浆墙前方岩体进行加固处理,短管注浆结束后,然后对中管和长管同时进行单、双液混注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
7、注浆结束
(1)单孔注浆结束标准
单孔结束标准:以注浆压力控制为主,对于注浆量较大的孔可采用单、双液混注的方式或者通过多注双液浆,尽量控制浆液扩散范围;单孔单段注浆结束达到注浆结束压力4-6MPa。
(3)全段结束标准
按总注浆孔的5%设计检查孔,检查孔采用孔内成像仪进行观察,成孔良好,不塌孔,孔壁光滑,出水量不大于2L/m/min即满足要求。
管束注浆
8、超前管棚施作
注浆结束后,开始施作超前大管棚,YK138+660~YK138+675段超前支护调整为φ89×6mm超前导管L=9m,拱顶环向120°布设,中至中环向间距35cm,共40根,每6m一循环,后续段落超前支护根据现场情况调整。
管棚施工
9、打设泄水孔
注浆结束后,在拱顶及两侧拱腰分别打设排水口,确保掌子面前方裂隙水能排出,避免注浆封堵裂隙水在掌子面前方浸泡围岩。
10、止浆墙破除
泄水孔打设完成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开始破除止浆墙,准备开挖进尺。
11、洞身开挖
注浆固结处理完成后,掌子面采用逐榀推进。管棚中间配合Φ42超前小导管及径向钢花管加强支护。超前小导管(L=4m、α=10~15°、环向间距35cm)及径向钢花管(L=、α=45°,间距50×70(纵×环)),超前小导管与径向钢花管梅花形布置。同时,开挖过程中重点对左侧拱腰至边墙位置径向注浆加固(坍塌面方向);塌方段围岩注浆加固后支护参数调整为SF5t加强支护参数,初支I22b工钢,50cm间距,系统锚杆按SF5a参数布置,二衬为60cm钢筋混凝土,环向主筋间距15cm。
四、其它注意事项
软弱围岩隧道涌水、坍塌处理施工技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